大殿一隅
  
  建築篇 本來面目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法鼓山的位置,就座落於台北縣金山鄉三界村的一處山坡上。法鼓山究竟有多高呢?從園區大停車場至法鼓大學校地的制高點,海拔高度介於三十至二百一十公尺之間。法鼓山的地勢不高,然而法鼓山建築群的落成,卻代表當代佛教建築一個新里程,頗受各界肯定與認同。
  
  在法鼓山工程興建之初,我對這裡即將而有的建築,確實有所期待,也有一些想法。
  
  首先,房子既建於台灣北部,就要有此地的色彩與特色。其次,要用現代化的建材,表現出中國傳統寺宇的大器格局。
  
  三,環保優先,儘量不破壞自然。法鼓山的建築,要像是從大地生長的有機體,與大自然融諧無礙;也不蓄意替大自然化妝。儘量不建高樓。四,房子與房子之間要有呼吸的空間。五,重視實用性的功能,每一處空間都是實用的。六,建築物的裡外環境,不可有讓人生起歹念、意圖作惡的死角;不論白天、夜晚,處處都是光明磊落、氣氛莊嚴的修行道場。七,重視採光、通風和景觀的功能,使得建築物的設計、配置和門窗,無一不是賞心悅目的構圖;不論從室內向外閱覽,或者從戶外看建築,都像是欣賞一幅幅的風景畫,而有「一窗一景」、「一門一景」的視覺饗宴。這便是我最初的構想。
  
  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呢?一九九一年春,我們首先有了一趟中國大陸古寺院建築考察之旅。同行者有景觀師、建築師、佛教歷史學者和佛教美術史教授等一行十餘人;包括果暉法師,和陳柏森、鄭燕和、梅繼恆、許志平四位建築師,以及伍宗文、冉雲華、陳清香三位學者,另有施建昌、王崇忠、廖今榕等三位悅眾菩薩一起同行。
  
  二十一天的考察之行,主要是參觀中國唐、宋、遼、金和明朝的佛門古寺,同時也到訪敦煌、麥積山和雲岡等三大石窟。我個人對清朝建築並不欣賞。清代建築,形式繁複而色彩濃艷,如北京雍和宮、故宮,以及台灣的某些大寺廟,都是屬於清式建築;這不是佛教的特色,更不是禪宗的精神。
  
  法鼓山的建築,我一開始就主張「本來面目」。要像唐朝的建築,造型上大器、樸素,而線條簡潔、流暢。這樣的氣派宋代仍有,明朝以後,佛寺雖仍素樸,但已少了一分宏偉之氣。
  
  依我瞭解,中國傳統的佛寺建築,常用建材只有三種:磚瓦、石頭和木材。這三種材質,看似質性迥異,實則共有「剛毅存柔」之特性。例如木材的特性是可呼吸的,使人放鬆而感覺溫暖;磚瓦的材質雖堅硬,卻能呈現出柔和的色彩;石頭的質地更堅固了,卻能以質樸的特性與色澤,拉近建築物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存在於傳統建材裡的共通特性,讓我印象深刻,從此牢記於心。
  
  此外,中國古寺建築尚有一大特色,那便是一律蓋的斜屋頂;其傾斜率儼然就是一門精細的學問。有關於中國傳統古寺建築的探討,在我寫的《火宅清涼》一書已有一番整理。此書出版到今,頗受建築界人士的喜愛與重視,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
  
  除了三位同行的台灣學者,大陸建設部門也安排了建築專家陪同我們,其中一位即是古建築專家屠舜耕先生。在二十一天的參訪之中,來自台灣的三位學者顯然收穫豐碩;他們一邊走一邊問,興致頗高,甚至於幾位建築師和景觀師,雖不是佛教的建築專家,卻也人人不虛此行,滿載而回。而我們每到一地,白天安排緊湊的參訪行程,晚上則儘可能聚會討論;我把大家討論的重點加以整理記錄,那就變成了我個人的一大收穫。
  
  翌年的西元一九九二年,我們另外籌畫了一趟日本之行,主要參訪京都和奈良的古寺,同行則有陳柏森建築師、方甯書教授、李志夫教授、施建昌菩薩、廖今榕祕書和慧嚴法師。
  
  一般說來,奈良的寺院多屬大唐形式,京都古剎則見宋代遺風。此行我們最大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