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生命流轉的連鎖環——十二緣生觀
一、 非無緣生,從因緣生
佛陀青年時代,以人生生老病死的煩惱,而捨親割愛,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證悟真理——緣起。佛陀當時所證悟的緣起,是以人生論的觀點,探索生命流轉的緣起,這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有非常詳盡的記述,上一講已略為提及,於此則錄其全文,以窺生命的奧秘。經文曰:
爾時菩薩,觀眾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 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復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 因於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
又觀三有業從何而生? 即知三有業從四取生。又觀四取從何而生? 即知四取從愛而生。又復觀愛從何而生? 即便知愛從受而生。又復觀受從何而生,即便知受從觸而生。又復觀觸從何而生? 即便知觸從六入生。又觀六入從何而生? 即知六入從名色生。又觀名色從何而生? 即知名色從識而生。又復觀識從何而生? 即便知識從行而生。又復觀行從何而生? 即便知行從無明生。
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如是逆順,觀十二因緣,第三夜分,破於無明,明星出時,得智慧光,斷於習障,成一切種智。
上一段經文,是佛陀證悟緣起的經過。於此,有兩個名詞先加以解釋,就是[ 因於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 ]一句中的三有。三有,梵文tri-bhava,bhava 即是有、存在的意思,所以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三種存在的領域,此又稱為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另一句[ 三有業從四取生 ]的四取,取、梵文 upadana 是煩惱的異名,四取即四種取著的煩惱: 欲取——貪著於色、聲、香、味、觸五境;見取——於五蘊中妄執我見、邊見等而生惡見; 戒取——是修習非理的戒禁; 我語取——是執著自我而起我見、我慢。
於此附帶說明: 所謂三界,可能是佛教從俗的承襲婆羅門教天空地的三界說、而加以組織的。與其把它認作是實有世界,毋寧說是精神世界。即欲求雜多的就是欲界,初禪至四禪的禪定狀態叫做色界,更寂靜精神統一狀態就是無色界。後來的部派佛教為了具體的說明業力論,把三界實體化,說成是實有的世界。
十二緣起,有流轉緣起和還滅緣起二門。流轉門的緣起,在<雜阿含二九三經>中說:
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緣六入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
至於還滅門的緣起,自然就是<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所說:
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
有情生死流轉,窮達壽夭,不是神意創造,不是宿命所定,不是偶然而成, 不是無因而生,唯是有因有緣,才有人生與世界; 而我人的人生與環境, 可以由個人及社會眾生的意志和努力,加以改善及淨化,肯定杜會道德,肯定個人意志, 這就是緣起說不同於其他邪說之處。
二、 生命流轉的連鎖環
有情生死流轉,從因緣生,此因此緣,有十二個階段。這在佛經中稱為十二因緣, 也稱為十二有支。由這十二個既念,構成一條生命流轉的連鎖環。不過這十二有支, 是後來發展完成的。在早期經典記載中,有說為五支、九支、十支或十二支, 後來固定為十二支,北傳的大乘佛教,乃以此為定說。<雜阿含二九八經>中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
什麼是無明呢? 茲將以下部分,簡化並語譯如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