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僧伽——僧團的成立與發展
一、 初轉法輪
據 <過去現在因果經> 上說, 悉達多太子,在尼連禪河畔菩提樹下,入定思維 :「第三夜分, 破於無明, 明星出時, 得智慧光, 斷於習障, 成一切種智。」成為證悟真理的覺者——佛陀。
佛陀證道後, 並沒有立即離開菩提樹他往, 仍在原處禪定思維, 他反覆思維自證的境界, 自己受用法樂。同時思考, 為未來行止頗為躊躇: 究竟是深入人間, 去宣揚真理, 普度眾生呢? 還是明哲保身, 獨處山林, 自享法樂呢? 反覆思維的結果, 終於決定還是深入人群, 度化眾生。<過去現在因果經>中, 說是受了大梵天王的啟請, 佛陀答大梵天王釋提桓因曰: 「 我亦欲為一切眾生轉於法輪, 但所得法, 微妙甚深, 難解難知, 諸眾生等不能信受, 生誹謗心, 墮於地獄, 我今為此故默然耳。]
佛陀所悟之法, 微妙甚深, 難知難解, 恐眾生不能信受, 固然是使其躊躇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 當時的客觀環境, 可能也是佛陀考慮的因素。佛陀悟道時, 印度社會是一個思想混亂, 邪說充斥的時代。傳統的婆羅門教, 祭司們藉著主持祭祀, 解釋經典的權力,勒索財物, 欺壓百姓。雖然如此, 但它根深蒂固, 不可動搖( 後來佛陀傳教, 始終沒有進入婆羅門教的根據地——閻牟那河地區,由此可見一斑) 。而新的沙門集團, 所謂六師外道、九十六外道、三百六十三論師等等, 雖然各創新說, 但有的否定業報因果, 有的一切歸於宿命, 邪說謬論, 不一而足。但也各有其信徒和群眾, 也各有其地盤和勢力範圍——後來僧伽一直和外道鬥爭, 須達多長者在舍衛城建祗園精舍時, 曾為外道所阻止; 大目健連晚年出外傳道, 為外道亂石砸死; 甚至於外道買通淫女, 「帶盂謗佛」 ,可見鬥爭激烈的一斑。觀乎此, 佛陀最初的躊躇就不為無因了。
不過最後他還是決定了入世度化。最初度化的物件, 是他在苦行林中修道時, 淨飯王派去照應他生活的五名侍者。五侍者後來見太子接受農家女奉獻的乳糜, 以為太子退轉道心, 就離他而去。五人此時在恒河北岸、波羅奈國的鹿野苑修苦行。波羅奈距佛陀證道的伽耶山, 有近三百公里的路程, 佛陀赤足徒步, 由伽耶走到鹿野苑。
所謂五侍者, 是以年長的喬陳如為首, 另外四人的名字是摩訶那摩、跋波、阿舍婆闍、跋陀羅闍。這五個人原是淨飯王宮中的執事人員, 都信婆羅門教。佛陀為他們講解以[緣起 ]為基礎的具體理論[ 四聖諦 ]——苦、集、滅、道四聖諦。由於這是佛陀初次傳道, 佛經上稱此為[ 初轉法論 ]。又因佛陀對五人以不同的角度講解了三遍, 佛經上稱之為[ 三轉法論 ]。佛陀還為他們講解[ 中道 ]——既反對任情縱欲, 也避免極端苦行, 行於[中道 」, 才是正確的解脫方式, 他們五人皈依了佛陀, 成為僧伽中最初的五名比丘——關於四聖諦, 後文再詳為介紹。
這一年, 佛陀在鹿野苑度過了雨安居。在此期間, 還有一段插曲。伽尸城有一位[ 大富長者 ]俱梨迦, 他的獨子耶舍, 生於富家, 終日酒食徵逐, 在女人堆裏打滾。他家中蓄有歌妓, 一日飲酒作樂,醉後沈睡, 夜半醒來, 見那些歌妓在枕席間橫七豎八沈睡。脂粉零落, 口涎直流, 使他有如置身死人堆中的感覺。他一陣憎厭, 披衣而起, 一口氣跑到城外, 口中喊著[ 煩死了、煩死了」。本來,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之樂,可以使一個人麻醉、墮落,但填補不了一個人心靈上的空虛。耶舍就是這樣,他跑到城外,無巧不巧的正跑到鹿野苑, 遇到了正在 「經行」 的佛陀。佛陀見一青年,衣衫不整,急步奔走,不停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