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積善篇
一、人不為己
香港亞視何守信先生訪問我,他講到諺語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哪個人不為自己,為自己是正當的。
我跟他說這一句話是錯誤的,不是正見,誤導了許多眾生。何謂正見?人應當為社會,為眾生,不為自己,這是正知正見。
過去新加坡有一位大財主陳嘉庚先生,南洋的人都知道,他白手起家發了大財,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節儉,年紀老了去檢查身體,還營養不良。他的錢用到哪裡去了?全部都做社會慈善事業,新加坡南洋大學是他辦的,在國內自己的家鄉到處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幫助一些苦難的人。
他自己有錢並不享受,他坐飛機時,他的兒子坐頭等艙,他坐經濟艙,下了飛機,他跟兒子講:「我們同時到達,何必花那麼多冤枉錢?」聽說有一次他的兒子被綁票了,強盜提出條件要贖金,他通知強盜:「你把我的兒子殺掉好了,我一分錢也不會給他,我的錢全部拿來做公益慈善事業,絕不留給後代。」那個強盜接到通知,就把他的兒子放了。他是真正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念念為人想,為社會想,沒有為自己。所以,今天在南洋提到陳老先生,無人不尊敬!(節錄自《十善業道經》19-14-024)
二、布施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副林長是位女眾,往生火化後,留下二十多顆舍利,顏色非常好。這個人一生心善,行善,她自己開了一間小店,有時人家想偷東西,不付錢她發現了,把他叫回來,問他:「還要不要?要就再拿。」一生做人如是,喜歡布施。
人家到她那裡拿東西,沒錢付,不要緊,她就布施給人家。所以,她往生的時候,鄰居都哭了,這就是平常修善因,臨終時有這麼多人受感動,那是善果。她走的時候全身柔軟,走得那麼安詳自在,火化時有這麼多舍利,這都是瑞相,這是佛法三轉法輪的「做證轉」。
所以,我們要懂得一切為社會、為眾生,不為自己。自己做小生意賺的錢,也能奉獻給社會更苦的人,更需要的人,寧可刻薄自己,都要厚待別人。(節錄自《華嚴經》12-17-0322)
三、供養布袋和尚
中國人所造的彌勒菩薩像,都塑造成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高宗時代,就是與岳飛同一時代。出現的地點是浙江奉化,就是蔣中正先生的故鄉,過去曾經有一位國大代表年歲很大了,也是一位佛教徒,那時我在台北講經,他告訴我,他看過蔣先生的家譜,他的家譜有帶到台灣來。家譜裡面記載,他的祖先在南宋時代,曾經禮請過布袋和尚到家裡住了兩個月,接受他們的供養。所以,這位國大代表說,他們家裡現在出了兩位總統,大概就是供養彌勒菩薩兩個月的功德。(節錄自淨空法師之講演)
四、考功名要積德
王用予先生三代積德,一生當中從未欺騙過人,處事待人接物用心純正,捨己利人,克盡孝悌,所以,感應的事蹟非常明顯。古代考功名能否考中,第一因素是陰德,祖宗幾代積陰德,到他身上發達了,所以吉凶禍福是修來的,這是警惕我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節錄自《太上感應篇》19-12-010)
五、這一生就能轉業
轉業是最殊勝、最高明的懺悔法門的成就。我年輕時,看相算命的都說我活不了四十五歲。但是,我現在活了七十幾歲了,這是一生學佛轉變的,所以業確確實實能轉。我四十五歲那年,生病一個月,因為我知道壽命到了,所以不看醫生也不吃藥;我知道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所以,每天只吃一點稀飯,配一點鹹菜,就念阿彌陀佛等著往生。念了一個多月,沒有死,病也就好了,這是轉業。由此可知,只要真正肯發心,業報一定能轉得過來。(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02-34-010)
六、常存布施的善念
《了凡四訓》記載,有一年冬天,袁了凡先生的太太為兒女縫製冬衣,但她想到了窮人這麼多,如果我把絲綿袍賣掉,用棉絮來縫製,一件可以做三、四件,家人也不缺乏,多餘的可以布施給別人。所以,我們自己在生活上儉省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