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讀《論語》,每年總要讀《論語》,讀之有味,就像與自己的親人共同生活一般。讀《論語》,就好像自己與自己的親人、長輩生活在一起一樣,悠遊而自然,在生活中自有所受益與體會。
《論語》有的是智慧的源頭活水,讀之、參與之,就好像讓自己沐浴于此源頭活水之中,洗滌自家的身心靈魂,滋養自家的筋骨體魄,讓自己"人之生也直"的長養起來。
最喜歡的是《論語》的"交談"。"交談"是"有來有往","來者"有所"覺"、"往者"有所"會",在此"覺會"下,讓自家的生命可以有一個從容的天地, 有一個悠遊而可吞吐的湖泊。原來世界只世界,就在此天地湖泊中,默運造化,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覺"是由內心裡湧現一指向根源性的發問,在具體的情境下喚起,在實存的生活世界中醒來,這亦是孔老夫子所謂的"憤悱"之情。由此"憤悱",進一步而有所" 啟發"也。"會"是在交談往來中,由于根源性的發問,由于憤悱之情的感動,使得吾人的生命與存有之自身融為一體,這是一具有存在實感的整體,它不可自已的 開顯其自己,啟發來者。
"覺"是"覺悟",是因覺而悟,"會"是"證會",是因會而證。"覺"與"會"就在生活中,就在情境中,就在對答中,就在交談中。有往有來,有來有往,源頭活水,用之不竭!
我讀《論語》,《論語》讀我,在世界中讀、在生活中讀,開啟的是身、是心,是自己生命中的感動,是社會人群中的真誠。
我只覺得"經典是一個生活世界",是悠遊,是生活,是對談,而不是論辯,不是議論,不是言語。我們不忘"經典是一個生活世界",而天地間所成的"生活世界 亦正是一部經典",人俯仰其間,聲息氣脈,只要返本,自無限隔,正是"宇宙原不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贊週易、修春秋","刪詩書"是解構了貴族對于經籍的編纂權與詮釋權,"訂禮樂"是解構了貴族對于政治社會體制的建構權,"贊週 易"則是解構了貴族對于自然生命根源性契機的唯一參贊權,"修春秋"是解放了貴族對于歷史的記載權與解釋權。孔子在解構中重建,在詮釋中開展,雖說是"述 而不作",其實是"以述為作",是在此述作過程中"集大成"。
這"集大成"不只是典籍的融攝,而是心性的開啟,是生命內在根源太陽的升起。他照亮了自己的生命,而且開啟每一個人生命中內在的太陽,讓自家生命炯然自照,自照照人,交光互網,生長在生命的根源性充實與圓滿之中。
真如太史公所言,這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語雲"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不只是"中國歷史上的太陽",亦是全人類、全宇宙星辰之一。
丁亥之春(2007年5月8日)于台灣師大元亨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