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中國古代典籍的教學工作已近三十年,愈覺古典新讀的重要。這新讀可不只是翻譯而已,但翻譯無疑是極為重要的。

    " 翻譯"不同于"詮釋",但卻要有著詮釋的發展可能。"翻譯"更重要的是文本的句勢韻律,乃至精神氣脈的和合同一。"詮釋"則重在意義的生長衍展,乃至轉化 創造。翻譯不能失之于"僵",因為"僵"可能會轉而為"殭";詮釋不能失之于"流",因為"流"可能轉而為"蕩"。

    舉個例子來說,"智、仁、勇"這三達德如何翻譯、如何詮釋,說是"智慧、仁德、勇敢"這可也是。但不動人!年青學子聽起來沒感受。要是轉個說法,可能有新變化。

    有一次,年青學生硬是要我用現代與生活貼近的話來說,我想了好一會兒說,"智"是"清明的腦袋","仁"是"柔軟的心腸","勇"是"堅定的意志"。他歡 喜地告訴我,這十多年來,終于對這"智仁勇"三個字果真有感覺、有覺知了!說著!說著!不知"手之、足之、舞之、蹈之"起來了!

    今年9月28日我接受央視訪問,說起了孔老夫子的"六藝之教",說"禮"是"分寸節度"、"樂"是"和合同一"、"射"是"指向的準確"、"禦"是"主體 的掌握"、"書"是"典籍教養"、"數"是"邏輯思辯"。一位朋友看到了這段訪問,說這樣的提法是最清楚明白的了!我想了一下,是又何也。其實,只因為這 些話語是貼近生活的,是貼近現代的,即使我用了些許較為抽象的概念也是通達的,因而有了新鮮感,有了新生命。如此而已!

    前一陣子"禮義廉恥"四個字,又被拿到運動場合上來宣騰了一番。其實,這四個字原出于《管子·牧民》篇,"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民國二十八年,教育部定禮義廉恥為全國各校共通校訓,並明示"禮為規規矩矩的態度,義為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這翻譯與詮釋可也算是清楚明白的了!因為它讓人讀起來有感受、有覺知。

    古典"新"讀、"心"讀古典,要有感、有受,有覺、有知,進到肺腑中、進到腔子裡,進到生活世界,進到生命深處,言為心聲,只此心聲,自然鮮活,如此自在,便可以入人深矣!

    是的!"古典"要"新讀",只此"心讀"就是"古典"!

    丙戌之冬(2007年1月9日)于象山居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