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有幸參與了南華大學的建校工作,作為創校的校務委員,接著擔任了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因這機緣讓我有機會親近星雲大師星雲大師 (1927~),俗名李國深,農歷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記憶 最清楚一句話是"心量有多大,志業就有多大"。我想台灣當前的佛教能有如是的發展,大體可以說是諸山長老、高僧大德以及廣大信眾的"大其心量"所致。

    不只佛光山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慈濟功德會的"濟功遍天下,慈德潤群生",還有中台山、法鼓山、靈鷲山以及善導寺,能有如是這般"大乘"成就,莫不因"大其心量"所致。

    不只佛教講"大其心量",儒家道家也講。在華人文化傳統裡,儒道佛早已通而為一,作為華人文化心靈的共同土壤。佛教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說起,這是由般若智破解一切執著,因之而能同體大悲的發起願力,去渡濟天下蒼生。

    儒家則是從"生生之德"說人之參贊天地化育,由"親親"而"仁民",進一步,由"仁民"而及于"愛物"。

    道家原與儒家為同源而互補者,它與儒家相為表裡。它從"天地自然"說人生天地之間,當順成此天地之道,成就人間之德,說"人當效法學習"地"的博厚,具體 的生長,進一步,這"地"當學習"天"的高明,朝向普遍的理想,而這"天"當回溯到那"總體的根源"的"道",這"道"之作為根源的總體則當順其"自 然"。是啊!"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是把人放大了,由親而疏,由近及遠,不但有空間的寬廣度,而且有著時間的縱深度,孟子說: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達道。

    所指即此。其實,這廣居就是"仁",這正位就是"禮",這達道就是"義",人之行"仁、義、禮"是有其縱深度與寬廣度的,人的生命不只是面的鋪開而已,更是立體的建構。張載說: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此真"大其心量"之所為也。

    道家是把人順化了,順化于天地自然之間。順化于天地自然,而不以人為中心,正因不以人為中心,因而可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可以生成它,而 不去佔有它、助成它,而不去倚恃它、長養它,而不去宰制它。正因為這樣的"致虛"、"守靜",所以可以"萬物並作",可以"歸根復命",道家重視的是回到 自然常道。

    儒家重在"承擔",道家則重在"放下"。其實,有真放下,才有真承擔,有真 承擔,才有真放下。佛教的可貴是教人"放空",了無執著,正因為有渡脫彼岸這等"出世"的精神,因而可以入于世中,出污泥而不染,才能在世中行菩薩道, 做"入世"的志業。

    有般若之智,因而可以緣起性空,有慈悲之心,因之可以發願力行。佛 陀坐于菩提樹下,發願證果,普渡群生,達摩東來,面壁苦修,得道大行,玄奘西行,涉險歷劫,取經而回。史上多少高僧大德,佛門龍象,論其成就,真是如日月 之光,天長地久,此如何可能,無他,就只是"大其心量",落落實實而已。

    丁亥之秋(2007年9月20日)于新竹元亨齋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