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禪之路,更多的是源自於對生活的觀察。
可是,我們很多時候就像這個故事所說的那樣,我們要學佛法,卻不得不依賴於佛法。這就像我們要攻破我們的盾一樣,我們就必須要有一個矛。而這個矛呢?我們又通過什么來攻破呢?這就是一個死循環,一般人,又有幾個可以禪破呢?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裏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關於禪宗的書籍,我們也可以上網看到關於禪宗,關於如何修心養性的秘訣,也有許多朋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保持不暴躁不煩惱的方法,在城市中,各種減壓的方式也許多。但是就如白居易一樣,我們尋求了那么多的方法,這個專家說要多喝水,那個專家說要多吃素,但是問題是,我們理解一個方法很容易,認識一種生活方式也很容易,但又有幾個可以真正做得到呢?
人生的快樂,源自於放下,可是又有幾個人真的可以放得下呢?十二因緣,一環扣一環,放下生老病死容易,放下愛又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呢?所以,生活之禪在於生活,禪宗之禪在於修行--讀萬卷書,還是要行千裏路。
如果我們對生活有足夠認真細致的觀察的話,我們不需要放下什么,就已經收獲了很多人生感悟。至於結果如何,那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這一生,去努力了,去嘗試了,也體驗到了人生的各種喜怒哀樂。
應該放下什么,不應該放下什么,最終還是取決於自己。
佛陀辛苦說法,開愚度眾幾十年,但到最後他卻告訴自己的學生,他什么也沒有說,讓他的學生們忘記他說的話,在"過河"之後,千萬不可再背著他這只"船筏"走路。要學會放棄,要輕裝前行。
佛門稱外道為梵志。有一個名叫黑氏的仙人,運用神力,雙手舉著合歡花和梧桐花來供養佛。
釋迦牟尼佛說:"放下吧。"黑氏梵志放下了左手的一枝花;
釋迦牟尼佛又說:"放下吧。"黑氏梵志又放下了右手的一枝花;
釋迦牟尼佛還是對他說:"放下吧。"
梵志說:"世尊,我已經兩手空空,您還要我放下什么?"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