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聖嚴法師著(轉載中)
2010-7-24 16:00:40
序
聖嚴法師
近年來,由於臺灣社會處於轉型期間,基於各種的價值觀念,發展成多樣化的人間現象,有心於益世濟民的各界人士,也均以不同的角度作著許多努力。我們佛教界,在晚近數世紀以來,由於教育不夠普及,弘化的人才奇缺,以致讓世人將信仰佛教評為逃避現實的消極行為,這是非常不幸的事。
其實,自從釋迦牟尼世尊在人間出現,便以無私的慈悲及無限的智慧,深入人群普及社會,使得每一個層面的眾生,都能蒙受到佛法甘露的滋潤。佛教必是積極入世的,否則化世濟眾的精神,便無從著力。
聖嚴於一九七八年經留學日本、弘化美國而又回到臺灣之後,便以全力興辦佛教的高等教育,造就碩士及博士層次的人才。同時也推廣生活與禪修合一的運動,以達成平衡身心、提昇人品的目的。從一九八九年起,又在國內提倡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響應環境衛生、保育自然生態、珍惜自然資源的號召。同時呼籲發起「心靈環保」的運動。若想救世界,必須要從救人心做起,如果人的思想觀念不能淨化,要使得社會風氣淨化,是非常難的。心靈的淨化,便是理性與感性的調和,智慧與慈悲的配合,勇於放下自私的成見,勤於承擔責任及義務,奉獻出自己,成就給大眾,關懷社會,包容他人。唯有如此,人間淨土的實現,才不會僅是空洞的理想。
「心靈環保」的名詞,雖是新創,它的根源,則是《維摩經》所說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華嚴經》說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經》又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似此觀點,已告訴了我們,只要人心染惡,人間社會即會出現災難連連,如果人心淨善,人間社會即是康樂境界。
我們的社會,是很有希望的,臺灣寶島的二千多萬居民,多半極其純樸善良,並且充滿了愛心與熱心。所以我所提倡「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很快受到普遍的重視,引起各種大眾傳播媒體,不斷地採訪報導,通過對話、討論、問答、敘述、介紹、座談會等方式,用專欄、專訪、報導、記錄整理等類型,在各立體及平面的媒體上,呈現到廣大聽眾及讀者的面前。
真是不好意思,像我這樣一個出家僧侶,竟然因此而成了公眾人物,往往是以「名人」、「大人物」等的頭銜出現。所談的主題,則多未脫離「心靈環保」的範圍,內容都能與今日社會的脈動相應。
因此,今(一九九三)年夏天,就有幾位朋友向我建議,何不將那些已經整理成文字並經報紙雜誌刊載過的訪談,編印成書,再作第二度傳播。我覺得那也很好,對讀者來說,是我對社會再作一次誠心的奉獻,對我自己而言,也可留下生命過程中又一個雪泥的腳印。所以我於本年十月中旬臨將出國之前,囑弟子為我從檔案資料的剪報夾中,找出了一百五十多件,交給我隨身帶到美國的東初禪寺,以十天十夜的時間,逐件逐字閱讀過濾,選出了四十九篇,再讀一遍,並予修訂潤色,編輯成冊。
從文章的品質而言,這一百五十多件,件件都是佳作,然就其內容性質而言,尤其對我個人生平的介紹,則有許多重複,對於我所敘述的同一事件,也有不少大同小異的報導,為了節省讀者的時間,不得不將幾乎三分之二的作品,尤其是十來件比較長篇的報導文章都割愛了。
本書收錄了有關森林保育、護生放生、日常生活、殘障更生、企業體質、勵志修養、夫婦生活、離婚問題、親職教育、墮胎、吸毒、交通、嬰靈作祟、禪修觀念、禪修態度、禪修生活、金錢觀念、佛教文學、人間淨土等的焦點文章,都是圍繞著「心靈環保」的主題進行。依其大概的類目,共分六部分,前五部分是我和當今社會名賢對談的實錄,以及各種媒體對我所作的採訪報導。第六部分則附錄了四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