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一) 淨空法師講述
2011-1-30 20:13:02


淨空法師講述
此為 淨空法師於華藏圖書館之早餐開示,尚未經 淨空法師鑒定,僅為弟子悟有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一、示修持方法
修福與修慧       (950102早餐)
「修福與修慧」,福、慧是修學佛法所要求的兩大目標。我們在傳授三皈時,所念的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與慧,「足」就是滿足、圓滿。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福與慧的修學圓滿,所以得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敬。
世間人,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求福慧,其實福慧是眾生本具的,自性中原本就具足,而且是圓滿具足。現在眾生福慧為什麼沒有了?佛告訴我們,是有兩種障礙把它障住,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福德,所知障智慧。有煩惱障的人,福德就沒有了;有所知障的人,智慧就沒有了,所以只要能除二障,福慧就現前。
二障要怎樣除?這就要靠修德。福慧原本是性德,如果沒有修德,自性的福慧就不能現前,所以要修行。修要怎麼修法呢?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教人要先修學三福。我們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明白這個道理,肯發心去修學,這個知見就是真實的智慧;肯認真去做,此人就有福。
「三福」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認識不夠,認識不夠就是沒有智慧。我們有一分的認識,就認真做到一分;有二分認識,自然做到二分;完全不肯做的人,就是沒有福慧。由此可知,在修德上來說,修福跟修慧是相輔相成的。
佛在經典裡常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些皆是教人真正修行。特別是「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是教我們要做出來給別人看;「說」是為人講解、勸人學佛,所以「演」是身教,「說」是言教。
定慧的重要       (950103早餐)
學佛的樞紐在定慧,《金剛經》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定就是如如不動,慧就是不取於相。佛在《金剛經》裡教須菩提,最要緊的就是這兩句話,我們也可以用這兩句話來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功夫。
學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沒有定、沒有慧。換句話說,就是迷惑顛倒。這是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因為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妄想;與人相處時,還有貪、瞋、痴、慢,還有嫉妒,造的是三惡道的因。這樣的行為,不論是參禪、學教或者是念佛,皆是無法脫離輪迴的。
世間人不清楚,但修行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真修行,確實要記住惠能大師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要見自己的過,不見世間過,這是惠能大師教給後人的兩句真實話。若不在這上面真正下功夫,此生就與過去生一樣,注定是要空過的。為什麼空過?因為忍不過。沒有忍,哪來的定?六波羅蜜就像是上六層大樓一樣,第三層如果上不去,就沒有辦法進到第四層,充其量也只有布施、持戒,忍就沒有了,修學怎能成功?所以六度修學的次第,有了忍辱、精進,才得禪定,有了定慧才管用。有定慧的人,心量就大,就能與自性相應。
念佛往生亦復如是,達不到第六層,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念佛往生最低條件是功夫成片,沒有定慧,功夫怎能成片。成片是什麼樣子?六祖說得好:「不見世間過。」這就是功夫成片的樣子。還見世間過,斷定功夫沒成片,因為你心裡頭還有分別、執著,還有障礙。
在念佛堂,主七師常講:「放下身心世界。」你沒放下,心就得不到清淨。要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觀察,如果人人都能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世人就能和平共處,世界哪裡還會有鬥爭!社會一定祥和,世界一定大同!
經上所講的,決不是念一遍就有了功德,要緊的是把它做到,單念不做沒有用。六祖說得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有定慧才能救;解悟不能救,要證悟才能救。」從前李老師在世時常說:「修行人要改心。」心改善,行為自然就善良。如果只有行為上改,心沒有改,那就是外表上的裝模作樣,內心還是妄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