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學佛100問
2010-12-30 22:34:28
1、佛陀是否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前途?
(一)佛陀十分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前途。
佛陀是僧團的一員,故有佛在僧數之說;他在思想認識上則代表著當時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方,主張衝破種姓制度的束縛,提出「四姓平等」、眾生平等之說;在國家觀念上,他又是一位強烈的愛國者。傳說波斯匿王向迦毗羅衛國釋迦族求婚,釋迦族認為波斯匿王出於低賤種姓,不配與其通婚,但又不敢得罪他,便採取兩全其美的辦法,讓一名婢女冒充釋種下嫁。這件事後來被波斯匿王的兒子琉璃王得知,認為自己是婢女所出生,感到奇恥大辱,非要滅掉迦毗羅衛國不可。
當琉璃王向迦毗羅衛進軍的時候,消息傳到釋迦沙門2集團。釋迦牟尼的祖國就是迦毗羅衛,佛陀沒有忘記自己的民族和祖國,以大無畏的精神,出現在琉璃王進軍的大路上。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旁一株沒有枝葉蔭蔽的舍夷樹下時,向前問訊:您為何獨坐在此枯樹之下?佛陀對他說:祖國和民族的蔭蔽,超過別的,你現在要消滅我的國族,我不是成了一個沒有蔭蔽的人了嗎?琉璃王聽了佛陀的話,有所感動,立即還軍。第二次進軍,也被佛陀勸阻住了。琉璃王第三次進軍時嚴密封鎖軍事行動的消息,滅掉了迦毗羅衛國。屠殺了許多釋迦族的人。據說佛陀這時心中非常悲哀,頭痛多日,對祖國的淪亡深感痛心。佛陀的這一事蹟,深刻地教育著他的弟子,要時刻維護自己的祖國與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如果有人以為學佛或出家,就可以不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前途,那顯然是十分錯誤的。
(二)佛陀主張愛國守法。
佛陀還教導我們,不謗國主(不譭謗各級領導),不違國制(不違反國家法律制度),不漏國稅(不偷稅漏稅),不做國賊(不做間諜賣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做個愛國守法的公民。
佛教教義一貫主張愛國守法,中國佛教界歷來具有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莊嚴是中國佛教界的一貫主張。太虛大師在「七七事變」後通電全國,號召全國佛弟子「英勇護國」,並走出國門,揭露日軍在華暴行,同時組織僧伽救護隊直接參與抗戰。昌明法師毅然參加太虛大師所組建的僧伽救護隊,兩度奔赴衡陽前線,出生入死,救護傷患,為報祖國恩身體力行。還有弘一大師提倡「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等等,都展示了中國佛教界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當今居士,自然要繼承這一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2、什麼是佛教?
(一)佛教是覺悟者對眾生的教化,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創始人是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曇)。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華譯為能仁寂默。(慈悲心、清淨心)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佛教究竟是什麼呢?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是佛陀的簡稱,意思是覺悟者,教是指教化或教育。所以說,佛教是覺悟者對眾生的教化,也可以說,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慈悲、智慧、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裏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特質上,它是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
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
根據《普集經》和《指月錄》卷一的記載,佛陀經過十二年的修行後,在他三十一歲那年的十二月八日解脫了一切煩惱,而獲得了無上的智慧。當他成道以後,他發現一切眾生都具有成佛的潛能和靈性,因為妄想和執著,所以不能使這光明的靈性和偉大的潛能發揮出來,而獲得圓滿的智慧。
他在菩提樹下散步,並且想了二十一天。思索如何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