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生活 于凌波居士講述
2010-12-20 9:06:46


于凌波居士講述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諸位同修,承佛陀教育基金會林總幹事的邀約,來華藏講堂與同修們結緣。這一次講座報告的題目,是《佛法與生活》,也就是說,佛法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而今天要講的,則是〈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我個人對佛法的理解,認為佛法不僅祗是一種學說理論,也不僅祗是一種宗教信仰,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理性的、覺悟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迷昧的、顛倒的生活方式。在未報告正題之前,先要解釋兩個名詞:一者什麼是佛法?二者什麼又是生活?
什麼是佛法呢,簡單的說,釋迦牟尼世尊住世的時候,世尊的言教就是佛法;世尊滅度後,遺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佛法。什麼又是生活呢,可以說:在生命延續期間,吃飯睡覺、讀書求知、上班工作、休閑娛樂就是生活。換句話說,我們一天到晚身、口、意三方面的行為(造作)就是生活。
為什麼說,佛法就在生活中呢?原來「佛者覺也」,佛陀二字,只是印度梵語的音譯,如果意譯的話,意思是「覺者」、「智者」。一個覺悟的人,或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說的話,含有「軌範」的意思,所以稱為「法」。佛法、就是要我們增長智慧之法,也是要我們求證覺悟之法,試問,我們要增長智慧,求得覺悟,不在生活中求智慧,不在生活中求覺悟,又向何處求呢?
信仰佛教的人,通俗的說是「信佛」,正確的說是應該是「學佛」。學佛的什麼呢,學佛陀的思想言行,學佛陀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也能增長智慧,求證覺悟。學佛要「解行並重」,不僅只是知,更重要的是行——實踐力行,才能求證,實踐力行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修行」。修行在何處修呢,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唐代一位無名尼師,有一首「悟道」詩流傳下來,詩曰: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偶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盡日尋春不見春」,是說歷經長久時日,踏遍雲封霧鎖的山頭,去尋那春意。春意在那兒呢?遍尋不得,最後掩不住茫然失望的心情,回到自已的家中。就在百無聊賴之餘,無意中拈起案頭瓶中插的梅花,放在鼻端輕嗅,一陣冷香沁人,啊,「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枝頭上香意盈然,春不就是在這兒嗎?
其實,說的是尋春,事實上尋的不是春,而是「道」——尋的是開悟之道。也可以說,尋的是證悟佛法的方法。為了尋求證悟之道,行腳參訪,遍歷各方,最後尋到了,原來就在自己的心中。證道,要用自己的心證悟,不假外求。而我們學佛的人,不也是參訪名山,尋師學道。其實,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在深山古寺中,黃卷青燈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是覓兔角。
佛法就在世間,就在日常生活中。離開世間,離開生活,何來的佛法呢?孔子說:「道不遠人」,孟子說:「道在爾而求諸遠」。道就在我們身邊,也就在我人心上,我們「習焉不察」,不注意,反而忽略了。道在我們心中,我們生於道、行於道,而我們不知道,反而向心外、遠方去求。照來佛法中所指的道,事實上就是「覺悟之道」。我們身體的主宰——心識,本來具有理性、良知,但因以私欲覆蔽,心靈物化,所以我們迷昧顛倒。受著欲望的支配,去追求攫取;未求到時感到痛苦,求到了又恐怕失去,也感到痛苦。這患得患失的煩惱,是任誰都免不掉的。而佛法就是求智慧、證覺悟之法。如何求得智慧、證得覺悟呢,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修行」。譬如種花種樹,我們要使花美觀,要使樹成材,就必須要修剪。生為一個人,誰能是天生的完人呢?不是完人,就要修——修正我們的行為,修正我們的生活方式。藉著修行的力量,淨化我們的心靈,圓滿我們的人格。果然能心靈清淨、行為端正,就是為求智慧、證覺悟奠下了基礎。
佛經上說,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