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與佛學 王恩洋居士著
2010-12-8 23:19:28

動物恃本能而生活。蠶之作繭,蜂之釀蜜,蜘蛛之結網,皆生而能之,不待學也;人則不然,自營巢築室至農工商賈,莫不由學。學愈進,則其生活亦安定而豐富。故人生必須學也。
學之種類大別有二:一者自然之模仿,二者有意之學習。如兒童之說其本國本鄉之語言,乃至一切風俗習慣之茹染皆是也。有意之學習復有二種:一曰技藝之學習,二曰科學之學習與製造。則自朴野而文明,人類生活以之而蒸蒸向上以造乎其極。科學之用宏偉莫與京矣!
科學之外復有哲學則何用耶?曰科學與哲學有不同者,科學就類別之事物而比其原理與實用,哲學則就宇宙人生之總體而求其根本原理,以指導人類行於正道。科學者藝之事,哲學者道之事。藝也者,所以給人之需求,為衣食住居諸器物,所以利用厚生者也。道也者,所以示人以作人處群之正道,所以正德而防亂者也。昔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曰,信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不得而食諸?君君者,為人君,必行為君之正道,乃至子子者,為人子必行為子之正道,實際符合於君臣父子之標準,乃配稱為君臣父子也。猶之乎壯丁必壯,壯丁而殘廢羸弱,則壯丁非壯丁矣。何以云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而不得食耶?蓋君臣父子俱失其道,則仁敬慈孝之行不立,而暴慢乖逆之禍以成,相陵相侮而不相瀋陽教誨,則亂生無已,有粟而不得食,食之而不得安矣。秦隋暴興,非無兵也,非無粟也。轉瞬即亡者,失道故也。當今天下,科學發達,製造日新;然而人類不受其利,反蒙其害,戰爭殺戮之殘酷振古未有者,則亦徒有藝以求利生,而無道以馭眾,則藝不以利生反害之也。是故人生自科學之外猶需有哲學。
人生哲學者,研求人生之真相,而示人以作人之正道也。
所謂人生之真相果何如乎?曰昔吾作「人生學」,言人生之真相略有四義:一曰業果之相續,二曰群體之共存,三曰智慧之創造,四曰苦惱之拔除。
何謂業果之相續?業謂事業,人之所造,所謂工作,亦即行為。果謂果報,人之所受,所謂享受,亦即結果也。凡人必工作勤勞,而後得暖衣飽食,亦必暖衣飽食然後得工作勤勞。不耕不耘,收穫無望。不製不造,器用何來?故必有是業乃有是果。而無衣無食,則生命且不能存,又何以有其身體精力從事工作勤勞耶?故必享受乃得再事工作也。如是由業而果,由果而業,業果果業,輾轉無息,而生命賴以支援,而人世賴以長久。是故人生者,實業果之相續也。
何謂群體之共存?濕生之蟲,乃不需有父母。鱗介之屬,有父母矣,乃不賴父母之養育。走獸飛禽,有父母,且需養育矣,而不必有家庭有社會,無師父之教誨,無朋友之救助,彼亦介然而生且存矣。人類獨不然,必有父母乃生,必有父母長養乃長,又必有家庭社會之組織,師長朋友之救助。而一人之身,百工之所為備,由分工合作之關係乃以相養而共存,世孰得離群而獨居,介然孤生於人世之外者歟?故人生者,實為群體之共存也。
何謂智慧之創造?鳥有兩翼以高飛,獸有四足以捷走,牛有角,虎有爪牙,以事攻取。其羽毛又足以蔽身體,其本能又足以給生養。人皆無之,其何以生存於世耶?曰專賴智慧之創造也。何所創造?曰創造工具,創造生業,創造家國制度,創造學說藝術。何謂創造工具?如耒耜刀斧等。何謂創造生業?如農工衣食等。何謂創造家國制度?如習俗法制等。何謂創造學說藝術?如哲學科學文藝美學等。或以供人類之生養,或以供災禍之防禦,或以團結人群,或以調製人心,一切一切皆由於創造。誰之創造?則智慧之創造也。蓋苟無智慧則不能詳察物理,即不能得其利用。苟無智慧則不能省觀人心,即不能燮理群志。自然之害不能除,工藝技巧莫由興,而人群社會莫由理。是故人類之所以無有動物之一切之長而能備萬物之用,一是由智慧之創造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