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此菩薩七眾所持。攝善攝生即此七眾所持不共孤標行業。一切萬行七眾所行。大乘行人無過此故。
問。通別二受菩薩七眾所受持戒以何為體。答。戒體法門是律宗之眼目。戒學之骨髓也。行人所細物以此體。學者所持旨在此法。萬行之所流出。眾德之所朝宗。法體行相有四科義。法是佛所制。體是行者所納。行是行人所攝。相是所修相貌四科妙戒現在一時。建志成就美德圓滿。此四科中。戒體一門要妙精髓根源基地。此之戒體名作無作。亦名教無教。新名表無表。作戒是生無作之門。由作發生無作法故。無作即作所生之體。恒起常運有勝能故。三聚淨戒有作無作。二戒體狀總冠三聚。攝律儀中。七眾諸戒有作無作。一一體狀是別受門。表無表名事義皆同。南山大師事鈔直出成宗戒體。業疏具出有空二宗所說戒體。即隨彼宗所計陳之。後終南師陳自己意名之正義。決斷妙宗建立三宗判教淺深。有宗空宗及圓教宗名之三宗。祖師妙意決判在茲。以深決淺至大乘極。今此所明直舉圓教。圓意包遍義攝一切。三聚大乘總相通法即是圓教窮終妙體。是故律儀別受體相即是極滿頓妙戒體然終南祖本弘別受四分律宗。故約釋律明圓教體。謂菩薩人起一乘心。依小律藏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所受戒法即成深奧寬廣圓體。白四作法圓教行者本來一乘所用法故。今頓悟者隨本已有行此受法。故納得大乘無礙妙戒。此即約就別受方軌成圓教宗一實戒體故。白四所得熏在藏識羯磨妙緣。成熏藏體由起大乘圓意故爾。祖師直明唯識圓教律儀戒中別解脫戒作無作體。今亦隨彼本先明別解脫體。後總約三聚具明作無作體。初律儀中別脫體者。受戒之時有身口作。禮拜屈伸低頭合掌是身業作。乞戒陳靜是口業作。以動身思為身作體。以發語思為口作體。作戒圓滿三法竟時。其無作者第三法竟。作戒圓滿即生無作。有縣防能此時一念成二種體。謂身口作及無作體。俱有縣訪咸名為戒。一念作謝。無作獨轉。此作滿時。善思之上所熏種子以為戒體。一期防非任運恒轉。所熏種子所在之處即第八識為所熏處。賴耶自體任持不失。祖師所立文言所成。正以種子為其戒體。然種子體必有功能。功能顯現正在隨行。不待隨行所熏種上有縣防德。以此縣防應為戒體。攝末從本故以種子為戒體狀。本末別明功能為體。慈恩師等新家所立本末別論功能為體。
問。餘師解中有此例耶。答。香象音師出戒體云。戒於思種而建立。故用思種為體(已上) 此是攝末從本言種。全同南山種子為體。即業疏言於本識藏成善種子。此戒體也故。又勝莊法師云。若無表律儀以勝期願思種為性。謂依思種假建立故。上來所說依於攝假從實門說(已上)      此即分明判言從實。此亦全同南山所解。然則賢首勝莊雖思為體。而其正意功能為體。南山大師種子為體。假從實故作此義判。種必有能。防非為體。舊譯教典談體彷彿。新翻論教陳說委細。唯識論等具顯精美。上就律儀別說明體。其就三聚明戒體者。種子防發戒體不異。識藏持種相狀是同。通別雖異體用同故。是圓教三聚體性全與律儀戒體一同。三聚體相不可別陳。唯以律儀圓意所受以為總通三聚體性。況律儀戒三聚圓發。義融理通。具足滿故。圓教本是三聚教法。律儀圓發由本圓故。是故戒體通別是同。加意表無表而已。上引勝莊即彼陳述三聚戒體其處文也。香象所釋解釋梵網戒。即是三聚淨戒體性。法銑師云。三依大乘。作戒用三業現行思為體。身語二業用發動思以為體性。意業則以審決二思而為體性故。唯識云。動身思說名身業。發動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其無作戒用三業思種有防非功能以為體性。由菩薩心引起思願。熏識成種流至後世。及入餘心無心等位不名失戒(已上)      此即總通明三聚體。若就三聚別別出體。律儀戒中。共門戒體即前圓教種子為體。若護瞥爾成不共戒。雖是別受具成三業。而此律儀具三聚義。攝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