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不能即空。折破人性對遣法體至我法無。以空為理。由此觀解伏斷煩惱。證見滅理獲自乘果。即四阿含等經。僧祇四分等律。俱舍成實等論。一切小乘諸教此攝。二者相空教。泯人法相。外道凡夫所執人法。從本已來體相即空。是小菩薩教理行果。諸般若經及彼部論所說相空即空觀解。此等諸典皆此教攝。三者唯識教。一切諸法外塵本無。實唯識有。性相圓融。是大菩薩甚深妙行。即華嚴楞伽法華涅槃攝大乘等圓極微妙諸大乘經律論皆此教攝。以此三觀攝一代教。皆往判斷。鮮無所遺。此性空教即當法相初時多分教。天臺藏者。華嚴愚法小乘教也。此相空教即當法相第二時空教。天臺通教。華嚴始教。大乘空門(兼攝有門)      此唯識教即當法相第三時中道應理。天臺別圓二教。華嚴終頓圓三教也。
 
問。三觀教門大小三藏能詮教海以何為體。答。能詮教體義非一準。約就三教明其體性。空教中。有空分宗。有宗毗曇體類四法。語聲名句文身是也。四大相擊所出名聲。聲上作用立為名等。婆沙論中有二師說。一云。十二分教語聲為體。一云。佛所說法名句文體。發智本論有二義意。是故釋家各取為體。然評家義語聲為體。正理顯宗。名句為體。雜心俱舍雙舉二義。既無取捨故是並用。厥假名宗。曇無德部經部成實語聲以為佛教體性。若據兼帶具名句文。業疏一上陳述羯磨教體中云。然此教法正據緣成。緣則通於內外。定體則繁。今但剋相以論。實唯言教。
問。僧和忍義非餘設。即以聲相相續善色為體已上 此是依成實宗出體。既言實唯言聲。即是語聲體也。如來所說大小三藏。定斷教體與此同也。然大乘中。圓教唯識。雖無祖判。準義陳之。假實別明名句文身為佛教體。攝假從實語聲為體。攝境從心唯識為體。攝相歸性真如為性。四句融合為大乘教。舉一全收亡相。入空非四為體。
問。大乘行人得律藏旨鉤鎖次第來由云何。答。行人得旨。自通至別。自寬至狹。狹即成寬。要期三學為行由漸。誓三聚戒括囊萬行。別受律儀盡共門行。共門諸戒各成三聚。三聚廣行包納定慧。智首律師四分律疏一云。菩薩有三聚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攝律儀戒。攝律儀戒有三種。一禪律儀。謂定共戒。二無漏律儀。謂道共戒。三別解脫律儀。謂五八十具(已上)      智首律師依占察經明大乘法。三聚淨戒自誓從他。二受之法總受三聚。於中依其攝律儀戒成七眾姓。名為比丘比丘尼等。如彼疏第一引彼經所說即令行者專尋彼經。通別二受行相周備。新譯諸師細開戶牖。舊家諸師亦鉤此幽。智首大師即是南山玄惲所承。師資芳芬其獲義途。南山大師敬儀所指釋門正行三聚受隨即是通門圓滿行相。三大部等所明行相即是別受止作行門。事義整足無所闕減。
問。何故名為攝律儀等。答。離惡有軌名曰律儀。律儀含多。一名並收稱之為攝。謂靜慮無漏及別解脫也。律儀即戒名律儀戒。持業釋也。順益有軌名為善法。善法眾多。收在此門名之為攝。攝善即戒持業釋也。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引令歸善名之為攝。攝生即戒亦持業釋。所以總名三聚戒者。三是數名。蘊積名聚。離過名淨。防非為戒。即帶數釋。從用為名。
問。攝律儀戒總指律藏。律藏所說戒法幾名。答。戒律名字隨義多端。總包言之不過三種。一曰毗尼。翻云律。律者法也。從教為名。二曰尸羅。此翻為戒。戒義訓警。戒通善惡。善戒防非。策三業故。三曰波羅提木叉。此翻言別解脫。別別防非。隨分解脫。解脫是果。因中說果。
問。律儀七眾人法是何。答。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名七眾人。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六法。沙彌沙彌尼十戒。婆塞婆夷並是五戒。其八齋戒是近住法。若依毗曇在七眾外。七上加此一名八種律儀。若依成實唯清信攝。此等諸戒名七眾法。佛法行人大乘小乘其唯在此七眾而已。今此所明菩薩七眾。此共門戒與聲聞同。其不共攝律戒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