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論中無之。隨文可悉。
問。梵網瓔珞所舉八萬威儀三聚戒中何聚所攝。答。八萬威儀是十重枝條。莊嚴本重令堅守護。全同二百五十戒法攝。戒種類屬本四重。莊嚴重戒本條皎潔。
問。若爾八萬威儀戒中應有二百四十六戒。是前四重莊嚴相故。答。有無難知。未傳度故或同或異俱不可遮。
問。瑜伽四十輕應後四重枝條。答。若考文相應有其義。而未可定。多差別故。此後四重屬後二聚戒。是故致此問答決釋。若後四重屬律儀戒。於瑜伽門不可有之。然玄惲師以地持論後四重戒為攝律儀。即同本業經。准知後四重戒枝條之分全與聲聞五篇不同。是不共戒所說相故。其前四重枝條之戒有不共戒。本重戒有不共門故。一針一草制為重夷。殺六趣生皆波羅夷。世間妄語制重夷故。如是不同。
問。藥師經言菩薩四百戒。是何等相。答。遁倫藥師經疏云。言菩薩四百戒者。宋本云。善信菩薩二十四戒。又云。若菩薩戒。隨本云。一百四戒。義淨翻經亦言菩薩四百戒。宋本云。二十四戒者如善信菩薩經及咒小咒經說。善信菩薩是在家女人也。下云。若菩薩戒者應是出家菩薩戒也。唐隋二本不別明之。可謂但明在家戒(矣)唐本云。四百戒者。法藏師云。菩薩戒以十善為根本。言十善者。信等五根無貪等三善根。及與慚愧。合為十善。十善每一經十。合為百數。此各有四。一自持。二他持。三讚歎。四隨喜。如是即四百戒也。隋經云。一百四戒者。謬書置四字下故也。然非聖教。未知定實(已上)法藏大師計四百相。此法藏者是賢首師。應是菩薩毗尼藏文。梵網疏中無此文故。彼文總釋諸教戒故。梵網疏中多指彼故。雖言未知定實。且以此為行相。餘師釋中無別相故。
問。諸教中說菩薩輕戒。總有幾許差別數相。答。賢首十門明輕戒相。瑜伽四十四地持亦同。菩薩內戒經四十二經。善生經中除六重外別有二十八輕。依方等經除二十四戒外別更有五五二十五種。制不應作。內戒已後。多在家戒。瑜伽地持多出家故。梵網四十八經。此經細分將一百戒。此二即通道俗所持。八萬威儀即有別品。或十萬種如梁攝論引毗奈耶瞿沙羅經。十或麈沙如智論說。若據總攝。聲聞律藏所說戒法二百四十六戒。三百四十戒。五百戒中六萬細行。十二萬細行。此等並是菩薩共門。攝律儀戒行相而已。
問。震旦諸師學大乘人而解律藏秉持弘傳為依通受門。是別受門耶。答。古來諸師依別受門。秉持律藏。弘通戒法。本宗習學大乘。諸師隨宜弘法。彼此不定。戒是三聚妙戒。定慧有空中道。攝律儀門專弘律藏。古來律師皆其輩耳。
問。今此律宗者以誰為高祖。答。以終南山道宣澄照法慧菩薩為律高祖。南山大師降生隋朝。播化唐運。是四依弘經之薩埵。三生持律之祖師。居終南山大弘律藏。開化攝禦秉持第一。飛名西天。騰譽東土。大乘教理窮盡玄旨。造法華疏弘敷一乘。開演涅槃弘佛性宗。講楞伽經顯唯識義。達攝大乘示圓通理。論窮成實。律弘四分。綱紀像教。住持遺法。立教開宗。出體示用。蕩蕩乎難思。煥煥乎叵測者也。
問。律宗高祖南山大師云何分判諸教弘演律藏。答。終南尊者四教開宗。隨宜託緣勢變多端。然其祖意所指之處不過三觀三宗義門。約化教則性相唯識。觀解窮奧。約制教則有空圓宗。戒體盡理。三觀正就定慧兼攝戒體。三宗正談戒體兼攝觀解。若直對判。三宗是戒學。大小顯然。三觀是定慧。半滿炳焉。小乘三學。大乘三學。大小二乘。相決同異。祖師所判。義理窮盡。若依兼帶。雖有傍正。三觀即攝大小三學。三宗亦攝半滿二教。此總約就一代為言。若據祖意專在大乘。圓教戒體是大乘戒學。唯識圓觀是上乘定慧。以此意致弘通律藏。當知四分律宗戒體戒行等義皆成圓滿無礙妙戒。以深決淺。以勝決劣。以廣攝狹。以圓攝偏。圓頓圓融圓滿之旨。唯識唯心唯理之義。洋洋窮性。濬濬盡幽。異門判教隨時是多。或三輪攝教。或化行二教。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