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因果實錄一 果卿著
2012-8-19 10:59:53
果卿 著
緣起
新中國誕生的時候,我只有五歲,從小接受的就是無神論的教育,既沒接觸過佛教,也沒接觸過其他任何宗教。長大後雖然去過廟裡,也只是去旅遊。出於好奇,我還跟同學去過教堂。但是,在我的心裡,是把宗教與迷信混為一談的。
那麼,我是怎麼走上學佛之路的呢?
這還要從十幾年前仲夏的一次五台山之遊說起。
五台山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其間,著名的寺院我早就遊歷過了。巍峨莊嚴的古剎,香煙繚繞的大殿,以及令人聞之塵勞頓消的鐘磬之聲,每每令我有似曾相識的感動。那一次故地重遊,我興之所至,忽然間想探訪一下隱於山中,鮮為人知的野寺閒僧。我永遠記得那一天的黎明,清寒襲人,紫霧東昇。神清氣爽的我,整頓行裝,揣著一張地圖,獨自一人開始了尋幽訪勝的行程。誰知道,這一起程就轉變了我和許多人未來的命運。至今,我都把五台山看作我的再生之地。
出發後,我有意避開坦途,專擇曲徑而行。沿途但見山峰聳翹,林壑幽深,煙光凝翠,映雪生輝。只覺得神清氣爽,心扉洞開。路越走越崎嶇,我索性沿澗迤邐而行,得以遍賞古木寒巖,白雲蒼泉,異草奇花,忘形於山水之間。一路攀崖涉澗,不知不覺日近晌午,可是我連隱士、閒僧的影子也沒看見,未免有些灰心。正在我四顧茫然之際,忽聞有木魚聲隱約傳來:嘟棗嘟棗嘟棗空靈古拙的餘音在山際縈繞,恰如天闕徐開。憑直覺我判定這聲音是從西面煙霞掩映,林木深幽的山谷中傳出的。我立刻抖擻精神,深一腳淺一腳地踩著碎石細草向谷中奔去。一踏入蒼然深秀的谷中,只見紫氣盤盤,嘉木森森,疑為仙境。此時木魚聲已由遠及近,卻又頓然停歇。我只顧循音,卻兀然發現一條清溪已斜陳目前。她宛若下凡的仙子,纖塵不染,噴珠吐玉。不及細想,我即俯身就首,掬水而飲,頓覺甘冽清涼,齒頰生香。暢飲之後又復撩水洗面,不亦快哉。正在珠飛玉濺之際,我突然發現有一人佇於彼岸,我驚愕地抬起頭來。
只見一老僧鬚髮紛披,衲襖芒鞋,疊手端立。松風過處,鬚髮拂動,衣袂飄然。四目隔岸相對,我竟感到一陣目眩神迷。他的眼神竟是那樣慈憫、純澈而祥和。我不知是怎麼到了對岸,只覺得他恍如我隔世的父母,令我身心嚮往。
「施主,打擾了。」老和尚合十問訊。
「不,是我打擾了您的清修。」手足無措的我,慌忙還禮。天知道,這是我第一次與出家人說話。我飛快地在記憶中拼湊著得體的語言。
「施主喜歡這幽靜之地?」
「我只是想避開熱鬧的景點,獨自在山中散散步。」我沒好意思說後半句,「其實我是想擁有一段奇遇」。
「噢,這麼說真是攪擾了。施主慢游,老衲先行了。」
我正張口結舌之際,老和尚已經飄然西行了。我趕緊追上幾步,紅著臉說:「請您留步,其實,我正盼望能遇到像您這樣的高僧呢。」
「善哉,我不是什麼『高僧』,我只是一個冥頑的引路僧。」
「剛才是您在敲木魚?」我張大了嘴巴。
「木魚敲醒夢中客,清溪蕩去塵勞心。」
我默默地琢磨著老和尚的話,似懂非懂之際,已隨老和尚轉林撥籐來到一豁然開朗之地。但見翠藹浮空,鳴泉歷歷。周匝遍植梨樹,老干盤虯,果繁枝茂。北邊地勢略高平,面向泉眼處,搭有一狹小的茅棚。
「我真的遇到了卓然出世的高僧!」我有太多的興奮與疑問,張了張嘴,卻又唯恐惡俗之聲玷污了這絕塵之地,話到嘴邊又嚥了回去。
「娑婆世界,不能藏身久,光陰有限,莫待死臨頭。名聞利養總是空,世俗恩愛終分手,冤冤相報不到頭。」老和尚看似無心的吟誦卻令我聞之猶如驚雷。
「世上人只知造孽,不知懺悔,但求享福,不肯惜福。殊不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