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人如果做了壞事,向神祈禱,可以得到幸福嗎?」
佛沒有正面回答他這個問題,反問道:「如果把大石頭扔到河裏,你向神祈禱,它會浮上來嗎?」
伽彌尼搖頭答道:「不會的,佛陀!」
佛說:「人如果造了惡業,即使向神祈禱,也絕對得不到幸福,因為惡業一定是會墮落的。」
佛又問伽彌尼:「如果把油倒在河裏,你向神祈禱,它會沉下去嗎?」
「不會的,佛陀!」
佛接著開示:「所以,人如果造了善業,即使你向神祈禱,要他墮落,也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善業一定是會上升的。」(金明法師《道德教育》)
鬼神能知曉人的壽命及禍福,但並不能做任何改變,更不能主宰人的貧富貴賤,但卻能令人造惡殺生。(《譬喻經》)
苦的原因
一天,阿那律等四個新學比丘一起談論什麼最苦。
一個說:「人生最苦的是貪欲,貪欲得不到滿足,苦不堪言。」
一個說:「人生最苦的是吃不飽飯,饑腸轆轆,其苦無比。」
一個說:「人生最苦的是瞋恚,脾氣一發,火從眼眶裏冒出來。」
一個說:「人生最苦的是膽小,前怕狼後怕虎,沒有一刻安寧。」
剛好佛聽到他們的談話,就教誡說:「你們都沒說出苦的真諦,只是一種從習氣中帶來的偏見。你們中有的是淫鴿轉世,就以欲念為苦;有的是餓鷹轉世,就以饑餓為苦;有的是毒蛇轉世,就以瞋恚為苦;有的是兔子轉世,就以驚懼為苦。世間最大的苦,莫過於有身體。」(《法句經》)
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昏昏,久憂不死。何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莊子.至樂篇》)
施一得十
一次,佛陀入城乞化,一位婦人歡喜供養了一缽米飯。佛說:「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請精進修學佛道。」
佛陀正想離開,那位婦人的丈夫追了出來,笑著問道:「哪裡能這樣說?僅僅佈施了一缽米飯,怎麼能得這麼多福呢?」
「不要笑,」佛說,「你看尼拘陀樹,綿延四五裏,每年落數萬斛的果實,那不是一粒果核的收穫嗎?」
佛陀用這簡單的比喻教示他。夫婦倆心開意解,頓時證得須陀洹果。(《佛教故事大全》)
錯綜複雜的果報
富貴從佈施中來,但其果報錯綜複雜。
《彌勒所問經》說:錦繡滿箱卻穿著布衣,金銀滿櫃卻吃著糟糠,可以安閒卻一定要勞筋動骨,可以快樂卻整天愁眉苦臉,這就是有福不能享。原因是由於他前世佈施的時候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或者因為別人的勸告而勉強佈施,或者佈施以後馬上又後悔。
住宅簡陋的人卻常住別人的豪宅,飲食粗糙的人卻常吃別人的山珍海味,這就是能享受卻無自主權。因為他前世自己不能佈施,只知道勸別人佈施,或者見別人佈施而隨喜讚歎。
《業報差別經》說:如果眾生因為別人規勸而佈施,佈施後又後悔,以這樣的因緣,他來生先富後窮。
又有眾生因別人的規勸而少量佈施,佈施後歡喜,他來生先貧後富。
如果請僧人到家裏來,使僧人疲勞奔走之後才就食,那麼後世雖能得到富貴,但一定要從勞苦中獲得。
如果送齋食到寺院,使僧人安然受供,那麼他將來享福的時候就無需勞苦,一切所需都會自然豐足。
如果眾生以前曾經佈施,但沒有遇到殊勝的福田(供佛、印經、齋僧,使佛法廣泛傳播,使更多的人知道佈施等善法),他所得的果報就會微劣,隨得隨盡。又因為養成了佈施的習慣,所以雖然處於貧窮狀況,也樂於佈施。
如果眾生遇善知識後暫行佈施,又正巧遇到殊勝的福田,那麼,他來世的生活所需就一應俱全。但因為以前沒有養成佈施的習慣,所以今世雖然富貴卻很吝嗇。
《菩薩本行經》說:如果眾生不能以至誠心、恭敬心、歡喜心佈施,或者佈施的時候貢高自大,或者受施者是個相信邪見、顛倒是非的人,這就好像在很差的土地上播種,下種雖多,所收很少。
如果以歡喜心、恭敬心、清淨心佈施,施而不望報,或受施者正巧是菩薩、聖僧,這就好像在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