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坐下來,想平靜地進入禪修,一些事情總會來到心上,也許是某一個念頭,或是對一個情景的回憶,或是身體上的某種感受。當你的心有稍許清淨,你便會經歷這些事物,它們接踵而來,不斷地從心上掠過,許多禪修者會認為這是一種莫大的干擾;甚至於此時的一聲鳥鳴,禪修者也會認為它破壞了心的清淨。很明顯,當你執著修行時,這樣的干擾會不斷地發生。你可能認為自己無法進行修行,或認為自己的修行環境很不好,等等。
干擾來自於不妥當的認知,佛陀教導的內觀修行,不是求取清淨。雖然清淨是很好的修行環境,但若執著它,它將反過來成為你的障礙。佛教的修行是認知身心的真相,所以,只要是一切身心現象,都可以成為禪修的對象。修行者能夠感知到的一切現象,它都不是外在的,它們都是內在的心對外緣的認知與反應。因此,外緣不會干擾到修行,只有修行者自己生起錯誤的認知,對某些事物進行排斥時,干擾才會產生。
禪修就是對一切身心現象進行覺知,某些現象來臨,你知道它們,這就是覺知。如果你認為一些事物在干擾你,你就覺知那個干擾;如果你正在觀呼吸,你認為一些事物干擾了對呼吸的注意,你需要觀照當下干擾的對象。
修行者也許在探索覺知時會遇到困難,他知道進行覺知是正確的修行,但他無法保持覺知,或者說他無法保持連續的覺知。外在事物在內心引致的煩惱會不斷地打擾他,他可能非常反感,或者對某些問題感到困惑,或者深受寂寞的困擾等等。他無法進行更大更寬領域的覺知,這些煩惱會不斷地打擾他。其實,只要對這些煩惱進行覺知就可以了,但因修行者覺知領域太過狹隘,他無法對這些所緣進行全面覺知。
對心理上的一切事物進行覺知,一切的禪修都在其中了。讓念頭只是念頭,清楚地知道它;讓噪聲只是噪聲,清晰地知道它;讓疼痛只是感受,讓它在那裡存在,不要推走它。生氣、憤怒生起了,你只要知道它們,如此等等。也許,由於修行功力不到位,人們依然不能做到這一點,依然對這些念頭、噪聲、感受、生氣、憤怒進行反應。這就是說,你依然在受制於念頭、噪聲、感受、生氣、憤怒——它們在控制著你的行為,而你可能全然無知。
這就需要禪修訓練,覺知事物是要訓練的。保持平等而全面地覺知不是說一說就可以做到的。你會發現,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則是另一回事。所以,禪修不只是一個文字理解的問題,它更重要的是需要身體力行。就在此刻,讓我們測試一下自己,外面的干擾讓它存在,你只是平靜地覺知,讓你的覺知持續。覺知的事物不斷地變化,你只是保持覺知。若你細心,你會發現,覺知事物而不去干預它們,可以獲得清淨;這會給你信心,你無須把外面的事物都改造成適合自己的心意,你無法讓別人只說符合你心意的話,只做符合你心意的事,但你可以覺知;只要你能做到覺知,你就會達到不受干擾。外在的事物如何變化,他人如何對待你,你都知道,你可以應對,也可以不應對,但不管應對與否,而你並沒有煩惱。
這就是覺知的作用,你可以用一小段時間試一試。若你只是秉承覺知的原則,你的心會自動地平靜下來,外在的事物不會對心構成干擾。若你的正念足夠,定力深厚,你會發現這些事物剛一生起就消失了。不論怎樣,若它們不再干擾到你,你就可以對呼吸保持注意——磨勵你的正念。
不要排斥你所反感的事物,你越排斥它們,它們的力量越強,而你則會時時受到它們的壓制。排斥已經是人們心理上潛在的習性,要做到不排斥,需要訓練。若你耐下心來,能夠直接面對你的反感,你會發現,你的反感與所反感的事物都沒有那麼可惡;它們就只是一些事物,而你很容易就從反感中跳脫出來。
在你感到干擾時,禪修者需要注意的是,你無須採取措施,把那些干擾的因素完全趕走,當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