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信心銘直解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什麼叫「至道」?就是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水有源,木有本,所謂「至」就是到達,「道」就是踐行的軌則,也就是法的極致、理的極則。通俗地說,至道就是真理,而真理是普遍的,因此真理是一切,一切不外真理。莊子說「道在屎尿。」他強調「道」是無所不在的。既然無所不在,何必去挑挑揀揀、取捨尋覓呢?根本就一切現成,放下即是嘛!怕就怕你妄加揀擇。什麼叫揀擇?簡單地說,就是妄想分別。倘能隨順不二法門遠離分別,豈非一切現成?所以說「但莫憎愛」,就「洞然明白」了。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前面說過:對於空,有人把它解釋成虛無或斷滅,實際上它是無盡藏,是存在的共相和實相,是象徵著無量、無限的大有。它具備了向上發展,向前創進的無限可能,怎能說空就是沒有?這就是「毫釐有差,天地懸隔」的一個例子。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什麼叫做「現前」?就是說要想讓真理展現在你的面前,就不可以有所選擇,有所順逆。
違順相爭 是為心病 不識元旨 徒勞念靜
內心如夾纏著兩種概念,就會因矛盾而破壞了內心的統一、安祥,呈現出心智的分裂,這就是心病。
什麼叫「元旨」?「元」是指最初的,「旨」是宗旨、法則。最初的真理是原來如此的法爾。如果不瞭解原來如此、原本現成的真理,一個勁兒坐在那裏靜心息慮,並不是破除煩惱的根本之途。何以故?昧卻正因,不明根本故。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捨 所以不如
是什麼東西「圓同太虛」?是當人原本的心,原本是圓滿無缺,無欠無餘,至真、至善、至美的;就像心經所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只是因為你橫生分別取捨,自障法眼,才背覺合塵破壞了原本圓滿的心態。所謂「如」就是吻合、相應的意思,因為你有了取捨,生起邊見,於是便情生智隔,與法不相應了。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有緣」與「空忍」是相對的。所謂「有緣」,是指有可攀緣。人們最易追逐、攀緣的不外聲、色、名、利、得失、情欲……這些都是有緣可攀的。「勿住空忍」是說也用不著強自壓抑著,使心念不生,這跟解脫道是不相應的。
六祖說「直心是道場」,但能平等說一切法,不生高下、取捨、愛憎之見,便是「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了。
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為,由明心見性而存心養性,做到瞬有存、息有養,倘若強自壓抑,使心念不起就成了自縛了。只要能保持一種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心懷,一切二邊、取捨、追逐、攀緣所派生的煩惱,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 寧知一種
你想止動取靜,卻是越止越動,反而陷於邊見,妄加取捨,與無為法根本不相應。其實法本不二,只是欠悟而已。
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從空背空
倘使你不能契入不二法門,執著兩邊的任何一邊,都是徒勞無功的。當你一念要排遣有時、便因執著有,而被有的謬執所汨沒了;當你一念要趣向於空時,因為空已成了概念而不再是空了,豈不從空反而背棄了空嗎?因為真正要與空相應,連空的概念都不許萌生才相應真空。當你把空變成系統的理論時,空何曾是空?不但不空,反而比有更讓人起執、起見,所以說「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
禪是不立文字的。文字包括了語言、文字與思想。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而文字則是語言的符號。人的本心原本沒有這些,所以過多的語言和思慮,反而與根本智不相應了。
當人停止分別、妄想和思惟活動時,理、事二障當下消除,內心充滿禪悅的安祥,何曾有甚麼滯礙?自然就「無處不通」了。
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 勝卻前空
當你窮溯到眾生和一切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