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教一向重視禪定的修習,不論在原始佛教、大乘顯教、金剛乘密教,都有它們各自的禪修方法。其中共通而基本的修行法門,即為五停心觀和四念處。此兩種方法於早期佛教論典便有記載,至今仍然沿用著。
  簡單地說,修五停心觀,是為了平息、淨化心的騷亂和混濁的狀態,使心念集中,以達正定。由五停心得定,進而觀四念處開發智慧,此即解脫生死輪迴之要道。
  五停心觀的五種法門雖然歷來釋義略有不同,但通常界定為:一、數息觀,二、不淨觀,三、慈悲觀,四、因緣觀,五、界分別觀。漢文的佛教典籍中,亦有以 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的。所有這些方法皆針對一般人深重難除的習氣、障礙而設。如數息觀對治散亂,不淨觀對治貪慾,慈悲觀對治瞋恨,因緣觀對治愚癡煩惱,界 分別觀對治我見,念佛觀對治罪及障深等人。止惑除障後,才能夠純淨、專一而有信心願心,更進一步修行。
 
     數息觀
  梵語為「安那般那」(anapana)。數息觀是最普遍而基礎的佛教禪定方法之一,不論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皆視之為初學者最好的入門訓練,因為數息觀對治散心及妄心,而散心及妄心是每一個初學者必定會碰到的問題。
  雖然如此,數息觀並不只是一個粗淺的基礎方法而已,因著每個人修習程度的不同,它可以由淺至深,含攝一套完整的解脫道進程。在中國佛教天台宗,講述修 禪的要典《六妙門》中,指出數息觀的六種層次為:(1)數呼吸——數,(2)跟隨呼吸——隨,(3)定或集中——止,(4)識別——觀,(5)還,(6) 淨。而所謂淨,即是解脫或開悟的境界。以下介紹三個基本的數息方法,大致等同於六妙門的前三門,即為:一、數息,二、隨息,三、集中在身體上特別的一點或 能量的中心,即中國傳統所稱的觀丹田。
  一、數息
  數息就是計算呼吸的數目。一般而言,以數呼吸為主。把全部的注意力輕鬆地放在享受呼吸的感覺上面,每感覺到氣自鼻孔出去的時候,數一個數目,到十為一個循環,數到十以後,再從一開始。
  平常人的呼氣較入氣舒緩,時間也較長,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呼氣是較為容易的,而吸氣的時候,則須了了分明地知覺氣息的進入,保持著覺醒在每一次呼吸之 時。若數息的功夫用上了,呼吸會漸漸變得緩慢而深長,甚至也不大感覺到氣息的出入了,則可以進而用其他的方法,或者還是專心於呼吸的出入,但可不必計數。
  有幾個問題是初學者常常發生的,如數息時伴隨著許許多多的妄想雜念,特別是在出息、入息的中間或是正在吸氣的當兒。此時只要立刻把注意力從妄念上拉回 來,繼續數下去即可。另外,初學的人可能會頭痛、頭暈、呼吸困難,那是因為頭腦緊張、求好心切,所以氣上頭部,無法自然地呼吸了。呼吸應該是放鬆而自然 的,數息的功夫要綿綿密密,但身心則是輕輕鬆鬆,不可刻意的控制呼吸或極力地想排除妄念,那會使得呼吸的速度越來越快,或者越來越緊迫,便造成更多的阻 礙。
  還有,數久了之後,初學者容易陷入一種機械化的數數目的情況,或者變成昏沈無記的狀態。此時應奮起心力,使心境保持清明的和醒覺。或可暫時改用倒數的 方法,從十數到一;也可以跳著數,如一、三、五……或二、四、六……直到二十。如果每次都數不到十就中斷或忘失,也不必焦躁。
  有的人妄想很多,可用出息與入息同時都數的辦法,一個數目接著一個數目,以減少念頭的滋生。但要注意呼吸仍要保持平均而自然才行,有的人蓄意使用腹式呼吸,其實,數自然呼吸稍久,橫膈膜下降後,便成腹式的丹田呼吸。若故意控制,則不健康。
  經行時亦可數息。把注意力放在同一隻腳掌的舉起、落下的知覺上,跨出一步時吸氣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