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六祖壇經》流傳的版本甚多,本文不作考訂。
  《六祖壇經》的思想系統,雖用般若經,質則是沿襲如來藏的觀點,用般若的空慧,實證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見性。《六祖壇經》中引用《金剛般若經》者凡五 見,引用《文殊說般若經》者一處。其目的是在證明相無而性有,強調本心及本性實在,所引般若經典,乃在取其作為修證的觀行方便,那便是般若三昧及一行三 昧。
  《六祖壇經》引用《維摩經》者計六例,共有五種觀念:頓悟、守心與直心,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即是修行、動靜一體、不二。此外尚可在《六祖壇經》中見到《大涅盤經》、《菩薩戒經》、《法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的思想。
  《六祖壇經》的心理實踐,名為「無念法門」,它又有無住、無著、無相等不同的名稱,以無念得智慧,以無著離煩惱,以無相證佛性。《六祖壇經》的生活實踐是以懺悔、發願、受三歸依戒為準則,而又將之導歸心理實踐的「無相法門」。
  前言
  從傳統的觀點和信仰來說,《六祖壇經》是禪宗的第六祖惠能大師(西無六三八——七一三年)所說,但自從敦煌本的《六祖壇經》出現之後,日本和中國的學 術界對於《六祖壇經》的作者產生了爭論——究竟是出於六祖惠能的思想,還是於神會(六六八——七六O)偽造?本文不擬討論這些問題,而只討論其思想內容。
  《六祖壇經》收在《大正大藏經》第四十八卷的有兩種。第一種叫《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通常被稱為 《敦煌出土六祖壇經》;第二種叫《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中國通用且流傳最廣的一種,乃元朝至元年間比丘宗寶所編,而敦煌本《六祖壇經》是由六祖的弟子法 海所輯。看起來敦煌本的應該比較可靠,而且宗寶編的《六祖壇經》在文字上也比較通順,可能是後期經過傳、抄、潤飾而成。目前又發現曹溪本,其實就是宗寶本 的另一種抄本。以上三種,文字各有出入,特別是敦煌本,其段落次第的銜接和其他兩種版本都不一樣。因此可以證明,這三種版本屬於兩個系統,但也不能確定宗 寶編的《六祖壇經》原如資料,比敦煌本更晚出,這些乃屬於學術界的版本考證問題,本文也不加以論述。
  本文所想討論的是《六祖壇經》的思想內容,參考各種版本,採取各本中共同所有的資料加以綜合,做為討論的重點。
  《六祖壇經》的思想系統
  我們知道,中國的禪宗傳自印度的菩提達摩,他於西元五二七年到達中國,成為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他的思想源頭是根據四卷本的《楞伽經》;北宗神秀的 弟子淨覺所集的《楞伽師資記》,就是介紹從印度禪傳承到中國禪的系統,也可以講這是北宗禪,是以《楞伽經》的思想為主流。可是南宗的六祖惠能,雖也接受 《楞伽經》思想的體系,但他卻以《金剛般若經》做為他的禪法的依據。因為,從《六祖壇經》原內容固然可以看到濃厚的如來藏思想的成份,那是受了《枷伽經》 系統的影響;同時又發現他特別強調般若和智慧功能,所以又是屬於般若思想的傳承者。照道理,般若的思想是屬於「空」的,也可說是屬於中觀哲學的範疇;而 《楞伽經》的思想既強調唯識,更強調如來藏,實際是以發揮如來藏思想為其重心,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另一個系統。至於《六祖壇經》怎麼可能把如來藏和中觀的 兩系合而為一,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其實《六祖壇經》是以般若為方法,以如來藏為目標,用般若的空觀來破除煩惱的執著,以期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所謂「明心」就是無煩惱的清淨心, 「見性」就是見到與佛無二無別的佛性。佛性是如來藏的另一個名字,清淨心是般若智慧的別名,它是用般若智慧以達見性成佛的目的。此二者雖有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