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因人而異,找準自己的「本土養生方」
「因地制宜」是中醫治療原則「三因制宜」(還有「因時制宜」、「因人制宜」)之一。大意是在治療中,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地土風情、生活習慣等條件,來考慮治療用藥。也被稱為「五方異治」。
北京?蕭笛
看到旅居英國的中醫李林的一篇《漫談海外行醫的三因制宜問題》,非常有趣,原來中醫在國外也能講究「因地制 宜」。文中提到英倫三島,海洋環抱,水土與中國相異。在英國大地,看似潮濕,但無形的風往往含有燥意。因此中醫在使用祛濕之劑時,常需少佐祛風藥;在用祛 風藥時,也應少加滋潤藥和之。例如,英國病人患濕疹,不同於中國濕疹患者,兩地濕疹患者皆有明顯的瘙癢,而英國病人又有乾燥感,在治療時疏風止癢藥當用, 滋陰潤燥藥也當用。孰輕孰重要根據瘙癢和乾燥的程度而酌情定之。
「因地制宜」是中醫治療原則「三因制宜」(還有「因時制宜」、「因人制宜」)之一。大意是在治療中,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地土風情、生活習慣等條件,來考慮治療用藥。也被稱為「五方異治」。
中醫診斷治療時非常重視地理因素,由於自然氣候、生活習慣的不同,人的體質和病變也具有地域特點,所以診斷治療 用藥上也應有所區別。比如我國西北地區,地勢高而寒冷多風,故患病多寒,治宜辛溫;東南地區,地勢低而溫熱多雨,故病多濕熱,治宜清利。在不同地區即使是 相同的病證,中醫辨證治療並不一視同仁,而是要考慮不同地區的特點區別對待。例如,同樣患有屬於外感風寒的感冒,同樣用辛溫解表藥治療,在北方地區,藥量 就要稍重,而在南方,藥量就宜稍輕,或改用輕淡宣洩的藥物。中醫在問診時一定要掌握患者是來自何方,南北、城鄉、山區平原,不能千篇一律。這就是中醫「因 地制宜」的特點。早在《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就已以專篇形式論述了這種治療原則,黃帝問醫師岐伯,醫生治病,為什麼會有一樣的疾病而採用不同的治法呢?岐 伯說:「地勢使然也……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許多中醫專家就指出,防治「非典」應因地制宜:我國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條件 不同,南北方差異很大。南方多潮濕,氣候多溫熱,故廣州等地的南方人腠理疏鬆,多見濕熱為患,故「非典」病毒引起的非典型性肺炎病人多有腹痛、腹瀉等胃腸 道症狀,因而在南方預防非典型性肺炎處方中多見蒼朮、藿香之品;而北方地區氣候多乾燥,雨水偏少,故此預防非典型性肺炎時,北京等北方地區往往是清熱解毒 的藥比較多,適當用一點芳香化濕的藥,但是重點在清熱。可見,廣州的藥方在北京不一定合適,北京的藥方在廣州也不一定合適。
隨著中醫走向世界,一些中醫專家也走向國門以外的不同地方,他們把中醫學「因地制宜」的治療原則帶到了國外,發揚光大。
5.一「補」到位:胖人和瘦人都要補到實處上
胖人、瘦人在去除病因之後,適當選服補益藥物,配合飲食療法是有好處的。但還要堅持體育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加強臟腑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江蘇‧吳翠秀
「您發福了!」這是人們對於發胖者見面的「祝賀」,認為人胖是有「福氣」。其實不然。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代謝 發生改變,體內鈉瀦留增多,細胞中水分增加,有的人過食肥美,活動減少,或在遺傳因素的作用下,脂肪過剩、堆積而發胖。這類人,動則氣喘、心慌心跳、自汗 盜汗、軀體沉重、大腹便便、極易疲倦。這是病態,中醫稱為氣虛痰濕,故有「胖人多氣虛」、「胖人多濕痰」之說。
這種胖人的補養就要補其氣虛,消除痰濕。因此,根據氣虛者補氣,補氣必健脾的原則,健脾益氣乃是虛胖者的補益要 法。這是因為脾主運化,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