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您的養生方式由您的體質決定
  因人制宜是指在治療中,根據病人年齡、性別、體質、工作條件等不同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觀察病人的「體質」。
  看中醫時要「看人下菜碟」
  北京‧蕭笛
  常常有人來信、來電話,現在甚至是發電子郵件向老中醫求助,希望「妙手回春」的老中醫能夠提供一個秘方治癒他們的頑症。在過去,老中醫肯定會說這是「隔山看病」,而斷然謝絕的。現在為了幫助患者,有好多中醫大夫也勉為其難地開出處方,請病人「試試看」。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中醫同西醫很不相同,中醫的辨證診斷有很強的「個性化」,往往在西醫診斷為相同疾病的病人,在中醫那裡卻辨 證為完全不同的「證型」,因此處方和藥物也不大相同。可是病人或家屬提供的信息很難完全符合中醫辨證的需要,僅憑於此則很難作出準確的辨證。這就有些像一 句俗語說的「看人下菜碟」,中醫的辨證診斷不完全是看病人患了什麼病,還要瞭解病人是什麼人,也就是中醫的「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指在治療中,根據病人年齡、性別、體質、工作條件等不同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其中最主要的一 點是觀察病人的「體質」。中醫臨床治病,是以人為對象,不是孤立地看病。在西醫診斷為同樣的疾病,中醫則往往還要進一步瞭解,如病人的體質強弱、胖瘦的差 異,男女性別的不同,年齡老少的不同等等諸多因素。因男女各有其生理特點,特別是婦女經期、帶下、懷孕、產後等情況,治療用藥都須要加以考慮。年齡不同, 生理機能及病變特點也各異,老年人氣血衰減,生機減退,病多虛證或正虛邪實;小兒生機旺盛,但氣血未充,臟腑嬌嫩,且生活不能自理,多病飲食無常,饑飽不 勻,寒溫失調。用藥劑量必須根據年齡酌情加減。在體質方面,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不同,因而個體素質不但有強弱之分,而且還有偏寒偏熱或素有某 種慢性病存在等不同的情況,所以雖患同樣的疾病,治療用藥應有所區別。如陽盛之體慎用溫熱,陰寒之軀慎用寒涼等。
  《後漢書》中記載,東漢時有名醫郭玉,從小學醫,精通脈學,擅長針灸,漢和帝時任太醫丞。人們發現他診治來自農 村的貧民窮漢,往往應手而愈。但給達官貴人治病,效果卻不怎麼好,於是一些富貴之人找他看病時往往都換上破舊的衣服。漢和帝知道後問郭玉:「為什麼你給貧 賤之人治療效果好,富貴之人效果差?」郭玉答道:「診病是件非常細緻微妙的事,要求醫生全神貫注,心領神悟,不能有一絲一毫之差,否則就會影響診治效果。 那些達官貴人盛氣凌人,使我之心惶惶不安,給他們治病有四個難處,第一,那些人自以為是,自作主張,而不聽從我的治療醫囑。第二,他們驕奢淫逸,起居飲食 不能節制。第三,他們的體質外強中乾,使醫生不好下藥。第四,他們好逸惡勞,不能堅持鍛煉。」皇帝聽了,也覺得他的回答很有道理。
  以往的中醫給病人治病,往往從診脈時已經開始了。所以《素問‧湯液醪醴論》說:「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 氣不服」。這裡說的「病」,指病邪、病勢及病人的精神作用;「工」,指醫生及治法。意思是說,病人和醫生之間,好比「內因」和「外因」的關係一樣,要想治 好疾病還需取決於內因,但醫生應發揮好外因的作用,只有這樣,病邪才能平服。可見,治療疾病,不但醫生要掌握高明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必須掌握病人的思想情 況,分別給以不同的藥物或精神療法,這也是治病救人的重要原則。
  觀舌色,知病證
  北京 葶藶子
  舌診是通過舌象來瞭解病情的一種診察方法,是中醫學望診的重要部分,也是中醫學的特色之一。舌象包括舌質和舌苔 兩部分,舌色的觀察屬於察舌質。說起舌色,大家知道最多的應該是淡紅色舌,因為這是正常人的舌色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