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生無處不養生:在生活中養生,在養生中生活
  1.蘿蔔和姜都是從泥土裡長出的板藍根
  近年來發現,常吃蘿蔔有助防癌。用蘿蔔汁灌腸,能滅菌消毒,治療潰瘍型結腸炎、過敏性腸炎、消化不良性腹瀉等病。
  上床蘿蔔下床姜,不勞醫生開藥方
  江西‧劉映芬
  「上床蘿蔔下床姜,不勞醫生開藥方」。這句民諺的意思是清早下床時吃點生薑,晚上上床時吃點蘿蔔,有益於健康。為什麼姜和蘿蔔要在一天之內不同的時間進食呢?這是由它們的性質決定的。
  姜味辛辣,性溫。人在清晨之時,胃的中氣有待升發,吃點姜可以健脾溫胃,鼓舞陽氣升騰。到夜間,人身之氣應該是 陽氣收斂,陰氣外盛的,這時吃姜就違反了生理規律。與生薑相反,蘿蔔性涼,可敗火清熱,下氣消食。人們勞累一天,吃點蘿蔔,能潤喉消食,清虛燥之熱,更有 利於休息。
  從這句諺語中可以看出,日常的食物各有特性,應該區別應用。那麼怎樣才能瞭解食物的性味呢?一般說來,飲食之性 可分寒熱兩大類。那些入口火辣辣、進胃暖烘烘的食物,大都屬於熱性,如生薑、大蒜、辣椒、桂皮、胡椒、花椒、酒等等。而進口涼絲絲,入胃清爽爽的食物,基 本上屬於涼性,如夏天吃的涼粉,是用綠豆粉做成,食之解暑清熱;南方的涼豆腐,用黃豆、石膏製成,入口感到清涼無比;其他如西瓜、荸薺、鴨梨、黃瓜、藕、 柿子等,也都屬寒性。
  不過僅用口和胃來感知食物的性質是不妥的,有時進口的感覺和進食後的反應並不一致。例如荔枝,新鮮者剝開後甘汁 白肉,啜上一口,也覺甘涼。橘子也是這樣,其汁甘酸,食之並無熱感。但這些食物若多食則會引起口角、舌尖糜爛,皆因其性偏溫所致。絕大多數食物的寒熱是根 據進食後的反應來決定的。比如羊肉,冬天滴水成冰時,一家人圍著火鍋吃涮羊肉,食後全身暖烘烘的。常吃羊肉,使人不太怕冷,所以我們說羊肉性溫。另外,還 有狗肉、鹿肉、牛肉等等也屬熱性。當然,如果夏天吃狗肉等溫熱食品,則不免口乾咽燥,鼻子出血。反之,吃了某些食物後,有時腹中隱隱作響,甚至稀便,口中 覺得清淡淡的,這些食物大都是寒性之物。
  概而言之,食物的寒涼溫熱是通過口感和身感兩方面來決定的。有些食物寒熱不明顯,我們可稱之為平性。平性的食物大多適宜常食久食,如大米、豬肉之類。
  食物與藥物一樣,既有其性,又有其味。大而言之,食物有五味:酸、苦、甘、辛、鹹。味和性不同的是,大多數味都 可以用口嘗得知。如辛味指辣味及其他一些刺激性味道。辣椒、蔥、姜、韭、蒜、洋蔥等均有辛味,辛之甚者多熱。如果口舌糜爛、鼻子出血、神昏目暗、生瘡害 齒、常鬧眼疾、好酒貪杯以及患熱性病的人,都不宜多吃辛辣之物。當然也有例外的,如薄荷(常作清涼飲料),就既辛且涼。
  蘿蔔的藥用法
  成都市‧張家勇
  蘿蔔味辛甘,性涼。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消食降氣、利尿解毒、止渴散瘀之功。適用於消化不良、食積脹滿、咳嗽痰多、胸悶氣急、便血便秘、小便不利等症。
  近年來發現,常吃蘿蔔有助防癌。用蘿蔔汁灌腸,能滅菌消毒,治療潰瘍型結腸炎、過敏性腸炎、消化不良性腹瀉等病。蘿蔔還有降低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和冠心病的功效。
  有道是「蘿蔔上了街,藥鋪不用開」,但脾胃虛寒者不宜生食。
  (編輯 王濱生)
  2.早餐吃溫熱的食物才能護好「胃氣」
  營養學家建議,早餐應該吃熱食,才能保護好中醫所說的「胃氣」。 早餐,應該是足夠的熱稀飯、熱牛奶、熱豆漿,然後再配著吃蔬菜、麵包、三明治、水果、點心等。
  南寧‧白雲水
  早晨,經常看到一些上班族拿著麵包、饅頭、糕點或餅乾等早點匆匆忙忙地邊走邊吃,而長期這樣吃「干食」,可能會降低體力和腦力,導致身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