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病之「增水行舟」法
山西牛國蓮
「增水行舟」顧名思義,是指江河因水流減少、水位變淺、河道變窄,船泊無法正常行駛的現象,只要通過人工增水,使水位上升,擱淺的船就可以正常行駛了。
「增水行舟」是古代醫家作為中醫治療便秘的一種治療方法,被歷代醫家所沿用,屬於中醫的潤下法。常用於溫病熱結 液枯的便秘症,尤以偏於陰虧液涸之半虛半實症為宜,代表方劑為增液湯,方中大劑量的玄參、生地、麥門冬,以增其津液,潤澤腸腑,滑利腸道,從而使熱結液 枯、津虧失潤之勢得以恢復,使便有所主,秘有所導,猶如水漲則船行通暢無阻是也。
傳說從前有一位姓郭的莊戶人家,地處中原,在鎮上開了一個飯莊。由於地處交通要塞,南來北往的客商較多,其對各 地客商的飲食習慣頗有研究,南北風味,東西菜餚,皆有特長,常隨客人地域不同,個體飲食嗜好所需,投其所好,加之善於經營,管理有方,因而生意十分興隆。 但美中不足,老闆患有難言之疾--便秘,每次臨廁,如臨大敵,痛苦至極。一日一位客商入住其店,晚間想方便之後安息,可是一到茅房,見店老闆獨佔其位,遂 退出暫避一時,須臾再去,店老闆仍蹲其位,不得已又返回,又等了抽支煙的工夫,再度臨廁,店老闆仍堅守崗位,此時店老闆顯得十分尷尬,無奈暫讓其位,讓客 人先行方便,並一再道歉,多年便秘痼疾,實屬無奈。後客人問及店老闆曾否治過,店老闆無奈地答道,多年屢易其醫,數易其方,多數只能解燃眉之急,暫圖一 快,而今藥量越來越大,效果卻越來越遜色。客人當即向其介紹他們當地用的一種叫麥門冬的中藥,泡茶服即可通便,不妨用來試試。店主人按法取麥門冬二兩 (100克),開水沖泡,起初幾日並無明顯變化,心想也不會頂事,約半月左右,一日臨廁,大便竟毫不費力地很順利排出,後堅持服用,大便通暢,同時口乾咽 燥的症狀隨之也消失了。這也許是民間最早的增水行舟之法。故推測店老闆每日膏粱厚味為伴,日久灼津爍液,加之業務繁忙,暗耗陰津,故患津虧之便秘,所以服 麥門冬有效。
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是「增水行舟」之奠基人。他認為「溫病之不大便,不出熱結、液干二者之外。其偏於陽邪熾甚, 熱結之實證,則從承氣法矣;其偏於陰虧液涸之半虛半實證,則不可混施承氣,故以此法代之。獨取玄參為君者,玄參味苦鹹微寒,壯水制火,通二便,啟腎水上潮 於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經》稱其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其並能解熱結可知。麥冬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亦系能補能潤能通之 品,故以為之佐。生地亦主寒熱積聚,逐血痺,用細者,取其補而不膩,兼能走絡也。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計,故湯名增液,但非重用不為功。」
增水行舟法不僅局限於治療熱結液枯之便秘,而且後世醫家常用於治療一些津液不足而致的其他疾病。津液廣泛地存在 於臟腑形體官竅,起著滋潤濡養作用。津液布散於肌表,則滋養肌膚毛髮;流注於孔竅,則滋養和保護眼、鼻、口等;灌注於臟腑,則滋養內臟;滲入於骨髓,則充 養骨髓、腦髓和脊髓等;流注於關節,則對關節屈伸起著潤滑作用。所以臨床常採用養陰生津之法治療慢性咽炎(生地、麥冬、玄參、石斛、扁豆等)。採用養陰潤 燥、增液生津,充膚澤毛之法治療一些肌膚乾燥粗糙、甲錯,毛髮乾枯之病症(當歸、白芍、生地、熟地、黑芝麻、何首烏、女貞子、枸杞子)或肺結核乾咳無痰之 病症(浙貝、百合、生地、熟地、玄參、沙參、玉竹等),也可用於糖尿病的治療,上消可用生地、麥冬、玄參、花粉、葛根等,中消可用知母、牛膝、石膏、生 地、麥冬、烏梅等,下消可用六味地黃丸,皆在「增水行舟」之變法中。
(編輯 李國坤)
中醫治病之「釜底抽薪」法
山西牛國蓮
人們常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