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年:60歲登上健康之路 作者:洪昭光
2016-6-3 20:52:50


  人的生命分兩個春天,0-60歲為第一春天,61-120歲為第二春天。
  
  60歲以後為什麼稱為第二春天,而不是簡單地稱為衰老期呢?這是由生命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首先是生命的個體間差異很大,正如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從胎死宮內到百歲壽星都有。其次是生命的進程差異很大,有的未老先衰,有的老當益壯,生命並非一條勻速前進的直線,而是曲折起伏,有快有慢。
  
  正是由於生命的這兩個特點:養生和保健就有了很大的空間,我們可以通過關愛生命和守護健康,使生命減少英年早逝,盡量做到“度百歲乃去”。據研究,養生可以減少70%的提前死亡,而醫療只能減少10%的提前死亡。
  
   今天的科學水平並不能使人類延年益壽,自然進化的結果使人類只能有100-120歲的壽命,但只要做到“順應自然,順天而為,天人合一,陰陽和諧”,就 能達到生如春花絢爛,走如秋葉靜美的“自然凋亡”:健康快樂一百歲,天天都有好心情,六十以前沒有病,八十以前不衰老,輕輕松松一百歲,快快樂樂一輩子。 而不是“病理死亡”:中年得病,肉體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人財兩空,就是理想的境界了。
  
  健康的四個層次、四個階段
  
   健康分軀體、心理、社會人際適應和精神道德四個層次。健康是這四個層次的良好和完滿狀態,而不是說沒有疾病就是健康了。具體來講,軀體健康最簡單,心理 就比較復雜,社會人際適應更復雜,精神道德最復雜。從軀體到心理到心靈的健康,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更進化。一個人心靈高尚,心理就 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穩定;生理穩定了,病理就不發生,即使發生也好得快。
  
  健康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健康促進,第二個階段是預防疾病,第三個階段是疾病治療,最後是功能康復。我們現在在什麼階段呢?醫院現在做的是治療搶救,康復治病很少,預防疾病更少,而健康促進就幾乎沒有。
  
   2400年前《黃帝內經》就講:“上醫治未病”。西方諺語:“1兩的預防勝過1磅的治療。”4兩撥千斤。現在許多人不願花4兩,寧可花千斤。就像洪水一 樣,年年抗洪救災,年年築高堤壩,年年重建家園,可就是沒有上游種樹。只要綠化上游,山清水秀,根本就沒有水災。防火也一樣,再好的消防車幫助滅火,也不 如不著火。
  
  20世紀的醫學更多關注的是醫療,但21世紀醫學將更多地關注預防。20世紀人們更多追求治病,21世紀更多追求健康。今天,在我們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時,我們要真正把健康提到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地位上來。
  
  “第二春天”更燦爛
  
  英國有句諺語說得好:“人生六十才開始。”
  
   大自然給予人類美好的生命是120歲,其中0-60歲是第一個春天,61-120歲是第二個春天。第一個春天是播種耕耘,辛勤勞作的春天,很辛苦;第二 個春天是收獲碩果,享受人生的春天,很幸福。60歲後,離開了工作崗位,進入了第二春,時間富裕了,空間空闊了,閱歷豐富了,經驗成熟了,生命得到了全 面、自由的舒展,在一定的意義上說,是從“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
  
  孔子在談人生時說:“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 矩”。意思是,只有到這個時候,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才能符合外界的客觀規律,做到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這種自由境界正是“60歲”開始後的新天地。不僅如 此,“人生六十才開始”還意味著新的生活賦予老年人“第二青春”的情趣、幸福和滿足。一幅照片可以證明這一點。一位105歲的老壽星,身著新衣,在接受記 者采訪拍照後笑嘻嘻地問:&ld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