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最好的醫生:細說24種常見病 作者:洪昭光
2016-5-23 22:16:49
健康檢查
注意這些症狀:
1一周排便次數低於兩次
2雖然每天都排便,但仍有殘便感
3便量太少,或是呈堅硬的顆粒狀
4排便的規律突然被打破
5用餐不規律
6動物性食品與脂肪的攝取量很高
7水喝得很少
8該排便時不排,總是忍著
如果上面的檢查中,你符合前四項中的任一項,那麼你大概是已經患了便秘;如果還沒到前四項的程度但存在其他幾種情況時,你患上便秘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所謂便秘,是指糞便在腸內滯留的時間異常的長,結果導致糞便的水分減少、糞便變硬、便量減少的情況。一般來說,正常的排便頻率約為24~72小時一次,不 過也有人在這個範圍外,卻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糞便在腸內的滯留時間過長,可能在腸內菌叢的作用下,過度發酵、腐敗,導致自體中毒。蛋白質在分解過程 中會產生組織胺等有毒成分,這些成分被送至肝臟後,如果肝臟來不及解毒,就會出現腹痛、噁心等中毒症狀。因此,如果患了便秘,切莫等閒視之。下腹部有膨脹 感是便秘的典型症狀。腹部脹氣,腸內累積的氣體壓迫腸管,可引發腹痛,也可能因感到噁心而嘔吐。如果因便秘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可能使肩膀與頸部的肌肉緊 張、僵硬,引發肩膀疼痛、頭痛等症狀。此外,由於新陳代謝不佳,皮膚容易出現粉刺或皮膚屑,失去光澤且變得粗糙。下腹部不適、肩膀酸痛與頭痛等症狀嚴重 時,人可能因此變得焦躁而導致失眠。
大便的形成過程大便是在大腸處製造而成的,大腸並不進行食物的消化吸收,其主要功能就是吸收 水分和電解質,製造大便並排瀉。大腸最粗部位的直徑為5~8厘米,長度約1.5米,可分為盲腸、結腸、直腸三部分。食物被消化吸收後剩餘的黏糊狀的殘渣從 小腸進入大腸。大腸開始蠕動,吸收水分和電解質,把糊狀的殘渣轉變為固態,即大便。食物經消化吸收,送達小腸的末端,大約需要5~10小時,而到達大腸後 則需9~16小時以吸收水分。腸內細菌會使食物殘渣發酵或腐敗,以製造大便。大便形成後通常先積存在乙狀結腸中,不久,當大便因本身的重量而移動到直腸 時,直腸內的感應器就會受到刺激,產生便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