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不是醫者刮出來的,而是患者自己的氣血所到之處而推出來的。正確的刮痧是無痛的,就像抓癢一樣,感覺很舒服,出痧也很順暢。若患者感覺刮的地方很痛,心裡煩躁牴觸,那刮的地方肯定不對,白白地耗費氣血,而且出痧也不多。
  
  提起刮痧,人們通常會想起鄉間的老婆婆拿著銅錢、湯匙,在人們的後背前胸刮出一道道紅紅紫紫的血印,以治療中暑發燒、嘔吐等症,有時療效還頗為顯著。一般人認為刮痧可以祛火、排毒、美容,所以美容院、洗浴健身中心都設立了這個項目。
  
  在西醫看來,刮痧無異於損傷肌膚血管,是愚昧無知的自殘行為。而正統的中醫呢,也因其工具簡陋、操作簡單好像有失醫者的身份而不屑一顧。而刮痧療法實在是中醫療法之鼻祖、針灸之先驅。中醫棄之,豈不是數典忘祖?
  
  刮痧古稱砭法,是中醫治療六大技法之一。
  
  中醫治療六法分別是:砭、針、灸、藥、按蹺、導引。砭為第一法,可見其地位的重要、應用之頻繁。砭法又分為刮痧、揪痧、吮痧和刺絡法。
  
   我們以吮痧為例講解一下。望文生義,「吮」就是*,用嘴嘬的意思,主要用於嬰兒的治療,由醫者根據病情的不同,指導孩子的母親在幼兒身體的相應穴位上進 行*,嘬出紫紅痧,患兒病情即時就可得到減輕。治療就像母親平時對孩子的愛撫,孩子們都以為是母親與自己嘻戲、親吻自己,沒有絲毫痛感且心情愉悅。這種治 法難道不是醫療的最高境界嗎?可現代中醫對此竟茫然無知,且還輕視遺棄,豈不可惜?
  
  刮痧雖然手法簡單,但醫理複雜,對經絡走向、 臟腑虛實不熟悉的人,很難正確地把握與使用。如果認為此種療法有益無損則更是貽害不淺。請記住:刮痧是否出痧,不在於你刮的力度是否夠大,而是在於患者的 氣血是否夠足。痧不是醫者刮出來的,而是患者自己的氣血所到之處而推出來的。正確的刮痧是無痛的,就像抓癢一樣,感覺很舒服,出痧也很順暢。若患者感覺刮 的地方很痛,心裡煩躁牴觸,那刮的地方肯定不對,白白地耗費氣血,而且出痧也不多。
  
  刮痧最適合皮膚、肌肉和關節的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等,療效立竿見影,遠勝於藥物和針灸療法。而對於臟腑病使用刮痧就有些力不從心、鞭長莫及了。
  
   中醫的六大治療方法各有各的優勢,各有治療的領地:臟腑的病多用藥,經絡穴位的問題多用針灸,淺表皮膚的病多用刮……生活中,許多疾病的病因非常複雜, 一種疾病,其臟腑、經絡、表皮都可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這就需要多種方法一起配合治療,各自發揮在治療上的優勢,才能做到法到病除,而不是單純依靠其中某 一個法來解決。例如,皮膚淺表的疾病若用藥物來治療,藥物要先入髒,然後到經絡,再到肌肉,最後才到皮膚,繞了一大圈,藥的力量就好比強弩之末,所剩無幾 了,治療的效果還不如用刮痧立竿見影來得快。
  
  可歎的是現在的中醫,用藥的不用針,針灸的不懂藥,至於刮痧和按蹺導引更少人精通。更有甚者,將刮痧這門純中醫的東西歸結到旁門左道、民間療法。中醫技法變得支離破碎,對疾病的治療都受限於單一的技法,難怪療效要大打折扣了。
  
  其實,我在這裡不是要給刮痧正名,而是要喚醒同道們找回被隨意丟棄的中醫至寶,以重振岐黃大道。
  
  求醫錄
  
  痧迷問:
  
  刮痧是不是按照經絡走向來?
  
  中裡巴人答:
  
   一次不要刮那樣多條經絡,因為人體的氣血有限,那樣太分散戰鬥力了。最好得知哪條經絡比較瘀滯虛弱,就主要刮那條經。一般刮痧都是從脖子往下刮,推拿一 般都是從腰骶向脖子方向。不要拘泥於所謂的補瀉手法和方向,那些都是花拳繡腿。按揉刺痛的地方用力可以強些就,等於瀉了,酸或酸痛的地方有些虛,就力度小 一些,等於補了。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