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氣候潮濕,濕邪最易傷的就是人體的脾胃。大家可能有過這種感覺,就是一到夏天總感覺不想吃東西,其實就是因為脾為 濕邪所困而致。什麼是濕邪呢?濕有外濕和內濕之分。我們平常所說的涉水淋雨、家居潮濕等都屬於外濕。這些是天地間的濕氣,侵入人體就會致病。與外濕相對, 還有內濕。那麼內濕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內濕其實是一種病理產物。中醫認為,濕有痰濕、寒濕、濕熱。究其原因,這些都是由於人體津液代謝失常而導致的。也就 是說該運出去的沒有運出去。為什麼運不出去呢?很可能是脾出毛病了,因為脾的功能就是“運化水濕”。如果脾出問題了,水濕之氣就沒辦法代謝,從而積聚在體 內並產生疾病。
  
  我們這裡所說的脾是中醫上的概念,與西醫中的脾不同。西醫中的脾指的就是脾髒,而中醫中的脾指的是一種功能,凡是和瀉相關的都屬於中醫“脾”的范疇。
  
  您可別小看濕邪,它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因為通常情況下它都不是單獨作戰,而是與其他邪氣“狼狽為奸”。濕與熱相合則成濕熱,濕與寒相合則成寒濕,濕與風相合則成風濕,等等。總之,對於濕邪需當“除之而後快”。
  
  對於外濕而言,是很好預防的。只要做到平時不淋雨、不涉水,及時更換被汗水浸濕的衣服就可以了。但是想要預防內濕,首先要做到飲食有節。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打個比方,有一家物流公司,它每天只能給您運送一車貨物。您的貨物如果每次都控制在一車以內,是可以充分運走的。但如果某一天您突 然進了大量的貨物,這一車顯然是裝不走的,余下的只能剩下了。如果您還是不加以控制大量進貨,這些貨物就會越聚越多。其實這和脾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我們 小時候,父母或老師就耳提面命地告訴我們吃飯要有規律,其實就是這個原因。現代人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酒肉不離席,從而使脾胃的負擔加重。如果再暴飲暴 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所以,預防濕邪首先就得管好自己的嘴巴。
  
  飲食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生活中一些 食物就有很好的祛濕效果,比如說辣椒、姜等辛類食物。關於吃辣,在中國有句順口溜:“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您可能覺得這是一種習 俗,其實還真不是。這些地方的人之所以近吃辣是與當地氣候相關的。如四川省是個大盆地,氣流不易疏散,因此濕氣很重。過去四川曾經流行著一句話,“四川地 無三裡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四川的天氣由此也就可見一斑了。在這種情況下,濕氣很容易侵入人體。而我們吃辣椒時總會辣得滿頭大汗,這是因為辣椒 有發散的作用,從而把人體內的濕氣逼出來,使人體保持健康。因此,川蜀地區才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習慣。一提到川菜,那就一個字——辣。所以對於體內濕氣較重 的朋友來說,可以適當吃些辣。
  
  當然,這種情況只限於體內濕氣較重的朋友。但對於一般人來說,怎樣才能判斷自己體內的濕氣是不是重呢?這裡我教您一個辦法:每次排完便後看一看馬桶,如果尚有一些糞便沾在馬桶上沒有沖下去,這就證明您體內濕氣重,需要祛濕了。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吃辣去濕並非適合所有的人。由於體質的不同,有些人不適宜多吃辣的,比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胃病患者、腎病患者以及產婦等,這些人過 量吃辣很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這裡給您介紹一款紅豆薏米粥。紅豆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赤小豆”,中醫認為它有利水、消腫的效果。另外紅色入心,所以吃 紅小豆對於夏季補心也是很有好處的。將紅豆洗淨,然後與薏米一起放在鍋裡煮粥,粥熟時再加入適量白糖調味,這樣一碗香噴噴的紅豆薏米粥就煮好了。薏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