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逐有緣勿住空
一、至道無難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各位來參加禪七是為了修行。修行本身就是你們的目的,就是你們的成績 和及結果,不要希望參加禪七是要來開悟的,或急著要得到另外什麼成果。諸位之中有些是不辭遠途的來參加禪七,有些很不容易地抽出時間參加禪七,因 此在參加禪七之前懷有企盼和目的,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一旦進入禪堂,就必須放下任何的企盼和目的。因此,禪七之前最好的心理準備就是把身體、 頭腦、心情放輕鬆。
心存企盼和目的來修行,就像用扇子追著去接飄蕩在空中的羽毛一樣,愈 追飄離得愈遠;若是全神貫注,腳步輕盈緩緩而上,反而能夠接住。修行就是鍛煉我們的心,使它趨向穩定、安靜、不動。如果一面修行、一面貪求不斷, 只會增加煩惱,並沒有真正在修行,因為任何執著或企求都會使心不定。
今天有人告訴我說他在參話頭,可是愈參愈難過,愈參心裡好像打了結, 覺得很不舒服,不知道怎麼辦。我就告訴他:「你的問題主要是希望速得成果像繩子捆成了結,又好像變成一把刀來刺你的心。」你愈是驅策自己,就愈覺 得緊張,緊張就會造成不舒服。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身體。身體如果覺得疼痛,便很緊張的,迫不及待地想趕走痛苦,只會痛上加痛,這時只要把身體放鬆 ,疼痛加劇了。
有人平時呼吸順暢,可是一打坐呼吸就有問題,那是因為他希望使呼吸更 暢通。其實,呼吸原本沒有問題,就是為了要求呼吸更規律順暢、飽滿,反而使得呼吸困難。因此,凡是心念在自己的身體時,身體就會出現問題:一在意 呼吸,呼吸就會出現問題;一在意氣管,氣管就出現問題,在意頭部、在意腿部、在意背部等,只要在意身體任何部位那都會出現狀況。所以,身體發生任 何現象和反應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管它。首先,不理會身體上的任何反應;其次,不理會心裡產生的任何現象。所以,當身體不舒服時,就把不舒服 的部位放鬆;或者有任何不由自主的抖動和跳動,都是由於肌肉緊張,就更需要放鬆;如果心裡產生困境,也不要理它,時時回到方法上,不但要回到方法 上,而且要專心一意用方法,不要去想方法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總之,身心必須放輕鬆。
全詩第一句「至道無難」中的「至道」指的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代表 最高的成就。我常說,成佛很容易,只要一念不生就可以成佛,因為佛根本就 沒有離開過我們,原本就與我們同在。但是,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佛智、成不了 佛果呢?
第二句「唯嫌揀擇」就是最好的答案──正因為我們怕煩惱而欲見佛性、 欲得佛智,所以反而見不著、得不到。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觀念之累,認為 有生死與涅盤、眾生與佛、煩惱與菩提之區別,以致使我們無法見到佛性、得 到佛的智慧。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就是說:只要拋棄愛憎,至道立即現前。四祖道 信說「不作諸善,不作諸惡」,六祖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指的都是同 一件事:只要停止分別善惡,立即可見本來面目,也就是了悟了「至道」。
諸位打坐時是否討厭腿痛、心煩、昏沈、用不上力呢?晚上不能入睡,隔 鄰卻睡得很熟,自己是否會心煩?這時如果有人打鼾吵著你,心裡會不會更煩呢?因為有厭煩之心,更使你難以入眠。遇到這種情況,你不妨收拾起厭煩之 心,改用一種欣賞的態度開始來數鼾聲,漸漸地鼾聲就會變成催眠曲,讓你酣然入寐。
相反的,打坐時若執著於美好的經驗也會成為障礙。有人打坐時覺得身體 抖動得很舒服,就任他抖著,我叫他不要抖,他說這樣抖著覺得很舒服,我說:「這樣就沒辦法修行了,修行不是叫你舒服的,一定要控制它不要動。」他 卻覺得自己控制不住,身體就是會自發地抖動。其實,這個動不一定是身體緊張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