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
第四。《彌勒問經》云:「所謂的念佛者,不是凡夫愚癡之人所能念,不間雜煩惱結使而念,便能夠往生阿彌陀佛之國土。」
疑惑者曰:若是准照此經所說,所謂的念佛者,不是凡夫愚癡之人所能,應當要不間雜煩惱結使,才能夠成就淨業。而如今念佛修行的人,聖人之位尚未高登,煩惱結使不能消除,如何得以往生淨土?然而你如今聲稱念佛之事,其功德並不枉費而施行,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之網稍有存留,請求師父您垂示而加以剖解分析。
會通曰:佛陀之教法闡揚,乃是隨著眾生之根機,其奧密之旨義難以悟解。而「色絲少女」之中所蘊含的「絕妙」二字,通達之則只在於須臾之間。而人們之所以會取捨不明,隨意生起疑惑執著者,這是何故呢?釋迦牟尼佛言教開示淨土行業,都是為了凡夫之人的修行,而對於念佛往生的因果能夠深信不疑,豈可以說其是愚癡呢?
如今解釋「凡愚」二字,應作四句而分別。一者,凡而不愚。這是說從人天的善道起而趣向修行佛道,乃至於十信位之滿心,尚未得到相似的唯識智慧,是故謂之為「凡」。但是其對於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生滅之理,深深懷著仰望信受,其能夠思惟運作其心而作取捨,對於善惡因果的損失利益皆能了知,此即是「不愚」也。
二者,愚而不凡。十住已上的菩薩,於真如之境界,尚未能夠證得親見,是故說其為「愚」。但是能夠得到相似的無漏智慧,皆已了知二無我之道理,不再隨於生死輪轉之凡流,也可以依此義理而說為「非凡」也。又有另一個解釋,初地以上的菩薩,對於殊勝而更進一步的境界,由於無明的障礙之故,約此義理而稱之為「愚」。然而由於其已經證得聖法,是故非是「凡夫」也。
三者,亦凡亦愚。此即是在人天的善道中趨向佛道以前,一切的眾生尚未隨順於佛法之聖理,因此名之曰為「凡」。此外因為其未能了知善惡因果,因此又稱之為「愚」。
四者,非凡非愚。即是所謂如來的至聖智慧圓滿究竟,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都已除盡,故不是凡愚也。
而所謂的「凡」者,即是汎也,准照其修行為人之德行,其對於佛法的損失或利益無法分別,汎汎然而受生於六道,等同於凡夫之類。而對於六道輪迴的去來善惡,是非對錯輕重不知,此乃是為「愚」也。
如今想要往生於極樂淨土,而造作修行淨業之人,能夠了知此娑婆世界,其痛苦深切充滿於世間,因此特別生起厭離背棄,知其不可以長久居住。聽聞佛說有西方極樂世界,其殊勝快樂無有窮極,於是專精至誠、存心憶想阿彌陀佛,誓願往生而無有疑惑。如此既能永遠消滅痛苦之流,長久辭去染污之三界,那麼其即非薄根淺解之人,也不會汎汎然而隨業受生,是故非是「凡」也。只要能夠一心念佛而求往生於彼西方國土,能夠於佛道中悟得無生,當來即可究竟作佛,意念專門想要廣度法界一切的眾生。能夠運用此菩提心,一定可以往生於極樂妙剎,由於其有如是殊勝之見解,是故非是「愚」也。
此外所謂的不間雜煩惱「結使」者,「使」謂十使,「結」謂九結。念佛之心,即是第六意識,第六識心王依於正道而生起。想要作惡事的時候,種種的結使煩惱,才可以容許其得以生起。可是當其正在念佛之時,與遍行的五個心所,以及善的十一個心所相應,不會牽動諸結使煩惱,這是由於惡念無有因緣可以生起之故。心念攀緣於其他異於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之境界時,結使煩惱於是便生起;專注於憶念阿彌陀佛時,結使煩惱便眠伏不起,是故說其為不間雜於結使煩惱而念佛也。
發願要求生於極樂淨土者,即不應當言其間雜。這是因為由於結使煩惱尚未斷除,才容許可以說他間雜而生起。若是已經滅除煩惱之聖人,則不得間雜而生起。如是則由於凡夫尚未斷除結使煩惱,是故時時會有現行產生。念佛時是以清淨心,其體性乖違於結使煩惱。心地端正而念佛時,諸般結使煩惱即不現行。如念佛的正念有間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