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寧
有一天,我在自己的MSN上簽名,用的是“我的焦慮綿延不絕”,原本只是當時心情自嘲性的表達,卻不斷有人跳上線問:怎么你也焦慮?我說,難道別人這時也在焦慮不成?回答是,在他們聯線的MSN簽名檔上,好多人都在言說焦慮,大家都是焦裕祿——焦慮、憂鬱、忙碌。
我一直認為,那些經常更換的MSN簽名檔,既是個人情緒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是這個資訊時代情緒的晴雨表,就和那些很奇怪的書一夜大賣一樣,和內在質量都沒關系,反映的只是普通大眾在某個方面的焦慮與饑渴。既然焦慮是那么容易得到共鳴,我常在想,為什么當下的我們這么容易焦慮。印象中,我奶奶這一輩從最困苦的生活中過來,似乎活得都很淡定。樸素的信念與既定的軌道結合在一起,就是簡潔明確的一生——這樣理解他們或許粗淺了些,但有些東西確實是這個時代才遭遇到的:比如資訊的豐富帶來的交錯,選擇的多元帶來的困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同時裹挾著大人和孩子。不甘心的就此追問下去,篤信“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便順著自我慣性一猛子活下去,倒頭來只是感慨: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年輕點兒的,我常歎服於他們的搞笑本事,一個視頻、一段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句子組合,就讓人神經舒緩幾分,不過,那樣的笑意終究也是引鴆止渴,像於丹們在百家講壇講莊子、論語一樣,看似深情款款,循循善誘,仔細回味,又啥都沒有。
無論是網絡還是紙媒,只要聚焦一個教育話題,便口水橫飛。讓人感慨,生一個孩子,怎么就那么難?想撒手又放不開,背後都有一種不能輸在起跑線的緊迫感。一個孩子難倒英雄漢的事情真的是親眼得見:有次在外面吃飯,鄰桌的飯局上,兩個男人喝著酒竟自不語,忍不住好奇地觀察下去,聽到的是一個總結式發言:老兄,你女兒考到那個分數還有什么不滿意的,畢竟是進了錄取線啦,而我兒子呢,考上了研究生又怎樣,現在得了自閉症,不跟人溝通,畢都畢不了業。
當然,生活不止這些內容,還有車子、票子、房子。婚姻、愛情、性。
買股票還是買基金,錢掙多少算夠?
是守著自己的位子不斷攀升,還是不斷尋尋覓覓,尋找更合適的位子?
是出國留學還是在本土創業,最好也得求職業規劃師來規劃規劃;
網絡發達了,固然可以網戀,但是虛擬世界的愛情卻常常“見光死”,糟心不糟心?
出名要趁早,真出了名又身不由己,放棄哪樣更好?
博客是個成花筒,如果我們樂意,就可以從中刨出許多人的困惑,煩惱即菩提並未見得是,倒是有各種各樣的專家在四處支招兒:
婚姻愛情專家在教人戀愛秘訣;
健康專家教人一天喝幾杯牛奶(另一種專家認為不要喝牛奶);
教育專家一邊呼籲要孩子減負,暗地裏又為自己的孩子上不上舞蹈課音樂課而躊躇;
電視台最紅火的是談心與談話節目,討論的話題經常是女人應不應該整容。這邊廂醫生數出這類手術N個危險系數,那邊廂小女子仍會置自己的青春貌美於不顧,舍生忘死地挨一刀。看起來這個時代的婦女解放喊得很超前了,倒頭來還是最古老的話最有效:女為悅己者容。
讀過一本很打動我的小說,叫《我們無法安放的青春》。說它動人,就在於“無法安放”這四個字,道出了這個時代焦慮與內心動蕩的實質。無法安放的豈止是青春?那些有關子女、有關財富、友誼、人際乃至健康、婚姻與性的命題,哪一個不曾讓我們心起漣漪?答案不是沒有——以網絡時代的便捷,敲些字上百度與古狗,各式各樣的答案都不難找到。你若是肯將自己的困惑寫在博客上、暴露在電視談心節目上,都比當年在中青報上發問:人生的路究竟能走多遠,得來的回饋大且真實得多。
但別人的答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