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一五)《觀經疏》「六字釋」之文(善全五○頁):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一六)《觀經疏》「二種深信」之文(善全二四四頁):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一七)《觀經疏》「正定業」之文(善全二五一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一八)《觀經疏》「溺水偏救」之文(善全三八頁):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一九)《觀經疏》「正念直來」之文(善全二五六頁):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二十)《法事讚》「逆謗得生」之文(善全三八三頁):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二一)《觀經疏》「五種嘉譽」之文(善全三一六頁):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
人中最勝人也。
(二二)《觀經疏》「二聖為友」之文(善全三一六頁):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二三)《往生禮讚》「唯攝念佛」之文(善全四八二頁):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二四)《觀念法門》「唯攝念佛」之文(善全三四三頁):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二五)《往生禮讚》「二五菩薩擁護」之文(善全五三八頁):
《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二六)《觀經疏》「三緣唯攝念佛」之文(善全二○五頁):
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二七)《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全二六三頁):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二八)《法事讚》「念佛最親」之偈(善全三九八頁):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二九)《法事讚》「稱名入報」之偈(善全四三七頁):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三十)《往生禮讚》「唯攝念佛」之偈(善全五二八頁):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三一)《般舟讚》「唯覓念佛」之偈(善全五七六頁):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三二)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