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到老皆歸佛 -- 金庸先生近訪
2012-5-7 18:27:11
英雄到老皆歸佛,未有神仙不讀書。 -- 金庸先生近訪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浙江海寧人。1955年,查良鏞偶試身手,寫出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一舉成名。「金庸」作為一個「神話」由此誕生。。查良鏞有兩支筆:一支是寫武俠小說的「世界第一俠筆」,另一支是寫社評的「香港第一健行」。1972年,金庸掛印封筆,金盆洗手。
金庸先生近訪(2004年3月)
查良鏞說,如今已不戀棧名利權位,因受佛學熏陶甚深。當初他開始學佛,是由於不服輸、好挑戰的個性。
「佛學好難懂,但我天性越是困難,越要瞭解為何這樣難,偏要想辦法去弄懂。結果發現佛經由印度文翻譯而來,並且是唐、宋時期翻譯,文字已古,翻譯得不很正確,佛教又分各家各派,這一派與另一派所說不盡相同,甚至出現矛盾衝突之處。所以,後來我看英文佛經,比較容易懂,因為英文文法結構比較清楚,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中文文法尤其是古文,有些沒有subject(主語),一句話不知到底講什麼,容易產生誤會。通過英文瞭解佛經,漸漸懂了一點,後來再懂多一點。」
信佛後的查良鏞,最大的得益是不怕死,慾望少了,名利權位看輕了。「所以我寫完十五部武俠小說不再寫,也與相信佛理有關連,此為適可而止。年紀大了,適當時候收手去也。但最困難是,佛教的要求好高,一般人做不到,認為最好什麼慾望也沒有,痛苦就沒有那麼多,要求我們去出家,做和尚,連太太也不要,兒女也不要,錢又不要,好吃的東西不吃了,這層我做不到。」說著他又像小孩沒聽老師的話一樣笑起來。
儘管佛教是他的信仰,查良鏞並無進行正式皈依儀式,也沒有拜哪一位和尚為師傅,因此他覺得自己還不算是正式的佛教徒,而是相信其佛學哲理。他相信中國佛教中的「自力」,即憑自己的覺悟去解開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人生各種苦痛,覺得這樣比較正確,靠自己的力量,佛在心裡,不假外求。一般人則是求觀音菩薩,保佑自己或家人,這是「他力」。
不怕死、不爭名利,不非常快樂但沒什麼痛苦,兒女成長,生活大至過得去,查良鏞也自覺心滿意足了。
金庸與池田就《皈依佛教與生死問題》的精彩對話
池田:適才我們談過雅戈布列夫先生與佛教的話題。金庸先生也信奉佛教,且對佛學甚有造詣,先生皈依佛教,是緣起於什麼事呢?
金庸:我之皈依佛教,並非由於接受了那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導,純粹是一種神秘經驗,而且是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過程。
池田:請往下說。
金庸:1976年10月,我十九歲的長子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喪命。這對我真如晴天霹靂,我傷心得幾乎自己也想跟著自殺。當時有一個旨烈的疑問: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忽然厭棄了生命?我想到陰間去和傳俠會面,要他向我解釋這個疑問。
池田:是嗎?我可是初次聽到。失去孩子的父母親的心情只有當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這樣,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師戶田先生也有過這樣痛苦的經歷。他還年輕的時候,他的僅有一歲的女兒夭折了,這是發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他曾經感傷地緬情道:我抱著變得冰冷的女兒,哭了整個晚上。過了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這使得他認真地思考有關「死」的問題。
金庸:此後一年中,我閱讀了無數書籍,探究「生與死」的奧秘,詳詳細細地研究了一本英國出版的《對死亡的關情》(Mans Concern With Death)。其中有湯恩比博士一篇討論死亡的長文,這篇長文有不少精湛的見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對「人之生死」的大疑問。這個疑問,當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時期曾從頭至尾精讀過基督教的新舊約全書,這時回憶書中要義,反覆思考,肯定基督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