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裕雄刀下留情
2012-5-4 23:40:25
翁裕雄,執業外科醫生。
中學就讀聖保羅男校,年年名列前茅。
中七擔任學校總領袖生。
1966年擔任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
同年創立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獲選為第一屆會長。
現任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香港福慧慈善基金會創會會董。
翁裕雄醫生讀書了得,但肯定不是讀死書的書呆子,更不是只懂捉試題考高分的機會主義者,讀書是求知識求智慧,尋找有意義的人生方向。
勤學好問
早在中學階段,翁醫生已經很渴望知道人生真諦,人生才短短幾十年,如何度過,才不會枉費此生?
「我唸理科,對天文地理特別有興趣,喜歡探索宇宙奧秘、生命起源,不斷追尋下去,發覺許多疑問,科學上不能解釋。」
科學上的盲點,需要宗教的補充。就讀基督教學校的翁裕雄,出於探索真理的熱誠,成為聖經課的高材生,成績乃全班之冠。
「聖經老師知道我的興趣,下課後特別喜歡與我聊天,盡全力回答我的疑問。當然他的答案全憑一本聖經,可是他的答案未能滿足我。」
宇宙的起源是甚麼?生命的起源又是甚麼?如果有造物主,那誰人創造衪?如果說,每人死後都要經過大審判,信耶穌的就會得永生,上天堂,那麼生前大奸大惡的,只要在臨終前洗禮,信者得救,是否就不用下地獄?如果死的是嬰兒,又如何去審判他是有罪還是無罪?
「基督教不接受輪迴之說,但我閱讀過不少書,包括講催眠的,都能夠證明前世今生的存在。」
青年人求知求真的火焰,熊熊燃燒。
萌出家志
翁媽媽是傳統中國婦女,經常上佛堂拜佛,間中取些結緣佛書回家。翁裕雄隨手翻開來看,那料到,無意中卻找到他尋覓已久的答案。
「佛教講業力,講因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說法挺合邏輯的。」翁裕雄茅塞初開,越看越有興趣,越看越多,覺得大有道理,還叫媽媽取多些結緣書回來。
「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差異,就是沒有造物者之說,佛陀只是開悟了的導師,並非高高在上的神,人人都有佛性,這套理論很令人信受。」
翁裕雄在佛法中慢慢建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出於對佛法的嚮往佩服,很希望能夠深入鑽研和實踐,要達到這個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出家修行。
一位品學兼優的高材生,剛中學畢業,前途似錦,竟然要當和尚?翁裕雄的家人當然大表反對。有一位長輩對翁裕雄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我們有幸誕生於這個文明發達的年代,享受良好的物質條件,這一切都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結果。我們的責任是回饋社會。如果我們沒有為社會作出任何貢獻就避世修行,對社會就有所虧欠。
這位長輩對出家的意義未必太了解,不過他卻能觸動翁裕雄對於社會承擔的神經線,他從小就希望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斷不希望自己有負社會。
生命的軌道開始調整,翁裕雄繼續升讀預科,面對學業前途的抉擇。原來他的第一志願並非學醫。
「我的興趣是物理化學,有感於國家地大物博,卻積弱百年,貧窮落後,龐大的資源未能開發,很希望能夠學習外國先進科學,將來幫助國家發展。所以我報考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並得到他們取錄。」
MIT是世界尖端科技殿堂級學府,翁裕雄的成績多令人羨慕﹗然而萬事萬物離不開因緣和合,MIT每年兩萬美金的學費,對於翁家來說,正正是不能承受的重。
翁爸爸對他說,「家裡還有弟弟妹妹,勉強供你留學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就要犧牲弟弟的升學機會。」閩南人家庭觀念強,哥哥只會犧牲自己成就弟弟,決不會為了自己的前途而要弟弟受到損失。
佛緣開花
未能赴美升學的翁裕雄結果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