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少聰融入青海高原
2012-5-4 23:35:38

  2005年4月,莫少聰踏入遼闊無邊的青海高原。這天,遇上一對年邁的老夫婦,他們是蒙古人,遊牧民族,無兒無女,養了一群牦牛,別無所有。老爺爺終日搖著金剛杵,唸著佛,笑容滿面。
  
  莫少聰問老爺爺:「為何這樣快樂?」老爺爺反問:「有這麼多牛,還可以念佛,怎麼會不快樂?」
  
  看著這種城市無法看見的快樂,莫少聰對老爺爺說:「明年回來看您!」
  
  人生苦短
  
  1984年,莫少聰在台灣的鹿港小鎮拍攝電視劇,在鎮裡小巷的垃圾堆中,發現了一個銅佛像。他覺得,佛像不應在那裡,便帶回家供奉,從此與佛結緣。
  
  至於對佛教的探求,來自曾志偉的一段話:「志偉說:『人生苦短!不久的將來,年紀一天天的大了,兒女一個個的成長了,自己有甚麼好做?也許出家,體味人生的另一種境界。』」
  
  「一點不錯!不知不覺間,人就會由嬰孩到了中年,中年到了老年。所以,在適當的時候,應該開始讓心靈安靜一下,開始探求人生的另一境界,還自己一個機會,學習比大學學科還要深層的真理。」
  
  樂觀、充滿時代感、不像會談人生苦短的莫少聰,早就知道人生苦短。
  
  「所以一直以來,事事都不甚強求,不甚執著,不甚計較。」
  
  「有人說,不甚計較,很容易受騙,很容易蝕底。但像志偉所說,做人要不怕蝕底。不怕蝕底,朋友才會多。」莫少聰展現著吸引的笑容說:「蝕蝕底底的過了這麼多年,很好!很不錯!」
  
  去年,莫少聰在北京遇上了青海噶扎西寺住持盛噶仁波切,彼此的話題,就是人生苦短,十分投契。今年,莫少聰就到了青海!
  
  從西寧,到玉樹、循化、囊謙,就以噶扎西寺為終點站,尋找讓心靈安靜一下的方式,探求人生的另一種境界,學習比大學學科還深層的真理:「想去看看!像《西遊記》的去經歷一趟!」
  
  天地相連
  
  2005年4月,莫少聰和攝影師、助理、司機,一行四人,從北京駕車出發,踏足海拔平均30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進入青藏高原,等於進入了野生動物天堂,那裡共有118種哺乳動物,473種鳥類,49種爬行類,55種兩棲類,61種魚類,2300種昆蟲,動物比人多很多。
  
  青藏高原的東北面,就是青海。
  
  「進入青海之後,連日來車子開了十多個小時,沿路都沒有看見一個人、一間房子。」進入完全陌生的青海,莫少聰面對第一個難題:「住在哪裡?」
  
  還算幸運,深夜之前,總看見一個小鎮。
  
  終於,到達了青海首府西寧。西寧,就是人稱「唐番古道」的地方,也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南路。今日,我們叫那些混雜著中外文化的人為「半唐番」,西寧可說是「半唐番」的發祥地。一直以來,波斯、羅馬、印度等等外國人,就在這裡中西交流、投資、嫁娶、喝酒、聊天……自古以來,唐與番,就愉快的生活在一起!
  
  塔爾寺的藝術家
  
  離開西寧,到二十六公里外的湟中縣蓮花山上,探訪青海第一大寺——塔爾寺,這裡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又稱黃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已有2100年歷史。
  
  「塔爾寺有三絕:壁畫、堆繡、酥油畫。」莫少聰難得目睹做酥油畫的過程,就與電視劇《情迷黑森林》裡馬德鐘做朱古力很相似:「雙手放入冰中,冰冷至沒有感覺,便可以開始做,就是很精細的佛像,都能夠用手做出來。」
  
  酥油,是由「高原之舟」牦牛的奶提煉而成,是藏民每天都喝的酥油茶原料。以酥油作畫,別具深意。
  
  以容易變壞的酥油作畫,比喻人生變幻無常。然而,酥油雖然易變,但經過處理之後,卻能成為美麗而歷久不變的酥油畫,比喻踏實修行之後,即能超越無常之苦,達到究竟正覺。
  
  莫少聰也看見堆繡唐卡的創造過程,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