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擊鼓遇上靜坐.優劇場活在當下
2012-5-4 23:23:50

  扎個馬步,翻個轉身,
  
  棒棰擊落,
  
  鼓擂動,
  
  鑼響起,
  
  像潮水,一起一伏,永不止息。
  
  是人?是鼓?舞者、觀眾,心領、神會。
  
  這是一場挑戰體能極限的表演;是一場台上台下融合一體的表演;是一次美的展現:鼓聲、鑼聲、琴音、唱誦、體韻、體能、速度,甚至服飾。
  
  下幕,觀眾掌聲如雷,掌拍到雙手也痠累了,很難想像擊鼓者擊到無形手是如何累法。
  
  他們,是來自台灣的一個表演劇團「優劇場」。
  
  「優劇場」的表演特色,是將靜坐、武術變成劇團訓練課程的重心。
  
  表演前,表演人員一早齊集台上靜坐,像布景一樣的默默坐著,沒有絲毫幌動,表演開始,他們投入於擊鼓的動作,既動既靜;動即是靜,靜即是動。
  
  一位藝術表演者在觀後這樣評價:這是一次極高層次的表演。藝術原應是這樣子:簡單,毫不花巧,卻觸動人心。
  
  控制體能.控制心靈.行為正確
 
    靜坐真能對藝術表演有幫助嗎?
  
  該團的擊鼓指導及編曲黃志文說:「這是訓練一個人在當下的感覺,靜坐,還有練武(註:該劇團以靜坐與武術為基本訓練課程)也是一樣,一動一靜,但兩者根源是一樣的,一個在動方面訓練身體,另一個從靜方面訓練心靈,其實兩者是互補的,透過對身體控制能力,能達到心靈的控制,之後行為就能達到正確。」
  
  黃志文是優劇場其中一位中心團員,自小已學習廣東獅鼓及武術,九十年代初,曾兩度到印度學習靜坐。九三年受優劇場之邀擔任擊鼓指導,他卻說:「我想先教靜坐,再教擊鼓。」自此,優劇場團員的學習課程,在太極導引與劇場體能訓練之外,靜坐成了表演訓練的重要一環。
  
  優劇場另外一名中心團員、該團的藝術總監及導演劉靜敏說:「我的經驗是這樣的,我本來是舞台劇演員,後來跟隨波蘭劇場大師果托斯基學習了一年,那時的啟發並不是怎樣去演好角色,而是對生命元素的看法,人呈現的生命狀態究竟是怎樣一回事?我老師訓練演員的方法,除了表演範疇的訓練,還有是以原生態民族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古老的對待人的訓練方式所呈現的一種表演樣態。譬如森林的獵人,在家裡他會是父親、兒子,但在森林中他卻必須警覺、必須要扮演好做獵人的角色,否則他便會有生命危險;戰士也是這樣子,原生態民族裡有很多人都須要這樣處於不安全的狀態,對生活保持警覺。表演者一樣要警覺他身處的位置,舞台上脫離了對當下狀態那種真實性,如何在安全的舞台上維持真實的警覺很不容易。我得到的啟發是:並非怎樣做好一個舞台上的演員,而是怎樣做好生活上真正的演員。所以我回到台灣後,表演就並不純粹是排練扮演角色,而是當你在生活上處於某種特定的時空,是如何才能做到的問題。我對訓練新團員的時候,就特別強調希望他們處身的狀態是真實的。」
  
  真實感訓練
  
  為了達致這個真實感的訓練,優劇場開展了一些計劃:
  
  「溯心計劃」——1994年,「優人」各自往印度自助旅行一個月,然後約定集合地點,共同前往喜馬拉雅山麓進行兩個月面對自己的孤獨之旅。
  
  「雲腳台灣」——1996年,優劇場成員以白天行腳、晚上在廟口山邊演出的方式,完成二十八天走完六百公里、十八個鄉鎮的「優人神鼓.雲腳台灣」演出及訓練計劃。次年,繼續以東台灣為雲腳行程,深入原住民部落,以「鼓舞相遇原住民」為主題,走一天路,打一天鼓,共走了三十五天,全程其九百公里。
  
  靜坐覺醒.主控情緒.活在當下
  
  每天走二、三十公里的路,晚上還要表演,他們如何能應付龐大的體力要求?
  
  劉靜敏說:「這就是我們說的靜坐與工作的關係。無論是在山上的訓練、在印度孤獨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