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之地的「英雄」
2012-4-21 23:31:22


 
圖/阿尼哥像
  生於十三世紀的阿尼哥被尼泊爾人稱為「民族英雄」。這個稱號讓人感到好奇,因為尼泊爾真正的統一是在西元一七六九年的普里特維‧納揚──沙阿王朝,何況阿尼哥本人並不是一個能統兵打仗的雄健武夫。據史料載,他是尼瓦爾族人,身材矮小,典型的藏緬-印雅混血的容貌。由於好奇心的驅使,我努力從尼泊爾不多的史料中尋找著阿尼哥的身影..。
  
  讓尼泊爾揚名天下的事情出現在西元前六世紀,在今尼泊爾南境藍毗尼城(古印度毗羅迦衛)誕生了佛陀。與此巧合的是,遠在東方的中國,孔子也正是這個時候出世,歷史學者的說法是兩人出生年份僅相差十四年。在佛陀向南傳法佈道的同時,孔子也在黃河流域過著他奔波顛沛的一生,他的理想是向南向東擴展,成為東亞文明的重要哲學支柱。
  
  尼泊爾參與了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與中國的相互影響雖不及印度、西域諸國頻繁、深廣,但也可追溯至東晉。唐朝時西藏松贊幹布同時迎娶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更是形成了中尼交往的一個高潮。這種交往在文化上總是以某種象徵性的標誌來最終體現的,元世祖忽必烈便是直接的推動者。
  
  元朝建立後,作為藏傳佛教信徒的忽必烈決心在元大都(北京)建一個佛塔,當時尼瓦爾族工匠的雕塑、建造手藝很是出名,他的國師八思巴便向他推薦了一個尼瓦爾匠人──阿尼哥。我們的「英雄」終於出現了。
  
  一二四四年,阿尼哥出生在尼泊爾。據《元史‧阿尼哥傳》記載,他自小悟性極高,深奧難懂的佛經他只學了一年就已能掌握。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別人正在誦讀《尺寸經》(記載造像工藝規格的書籍),他只聽了一遍便能背誦,並立志要成為一個傑出的工匠。他選擇的這道路恰逢其時,十二、十三世紀的尼泊爾馬拉王朝文化正在經歷著一次「復興」,此時印度、中國西藏和內地、蒙古、中亞等國的文化均源源流入加德滿都,工匠們的藝術天賦憑藉各種宗教題材展現出來,這一時期的雕塑用料主要是金屬,當時這個時代修造的幾乎所有寺廟、宮殿都用的是金汞合金的屋頂,冶金工藝水平之高自不必說。想想看,站在杜爾巴爾廣場上,藍天之下,滿眼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寺廟、寶塔、祭壇以及黃金、青銅、石刻的天神魔怪,形態各異,高低錯落,真恍如到了西天佛國了!
  
  阿尼哥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憑著天賦,他小小年紀便手藝超群,白天忙著給寺院畫「波巴」(手繪圖畫)、打製雕像;給鄰居鄉親們做個門框;給商人們刻一些小玩意兒好賣到其他國家;到了晚上,看著月亮與斯瓦楊布寺頂的巨大寶石互相輝映,有時也附庸風雅地做兩首詩,但更多的是聽「蓋尼斯」們唱歌,他們是一群風趣的民間歌手,尼泊爾長笛和四弦薩吉倫琴伴著他們走村串戶。他們唱著神話和佛陀的傳說,唱著聰明人和蠢人的故事,唱著遠方廣闊神秘的土地..小阿尼哥一定從歌中聽到過遙遠中國的故事,他不會想到幾年後他竟真的到了那裏,並且再也沒有回來!
  
  一二六○年,忽必烈命八思巴在吐蕃建黃金塔,尼泊爾派出的工匠是二十人,領頭的──相當於現在的總工程師吧──就是阿尼哥,那時的他年僅十七歲。兩年後黃金塔建成。他請求回國時,愛才的八思巴沒有答應,將他帶到了京師元大都。元史中記載忽必烈是這樣考驗阿尼哥的:見了面忽必烈先是一言不發地注視著他,見他面無懼色,於是忍不住問,見到了大國的皇帝難道你不害怕嗎?阿尼哥回答說,聖明的君主對待四鄰的小國有如父子,現在兒子見了父親有什麽可怕的呢?忽必烈又問:那你來這裏做什麽?阿尼哥說:我的家鄉正在發生戰亂,老百姓在受苦,所以我不遠萬里來到這裏,希望皇帝您能下令安定百姓──他說的是真話,當時的尼泊爾馬拉王朝還未安定,正在與附近的城邦交不卑不亢的回答讓忽必烈十分滿意。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