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迦留陀夷」
2012-4-21 23:30:34

  前言
  古代印度行之以種姓制度,種姓之間界限森嚴。佛以王子出家證道,諸多釋子慕道追隨,所謂:「四河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為釋種。」佛教僧團的壯大,助長了佛教的擴展與弘佈。
  然而諸多弟子,身分、背景、個性、習性迥異,加上原有根深柢固的種姓階級觀念,更是造成僧眾之間諸多事端,如何統領如此龐大的團體,維持僧團的「六和敬」,確實是一大課題;其中最嚴重的即是佛陀晚年提婆達多的破僧,此事件幾乎造成僧團的分裂,而提婆達多的支持者,則多為王族出身的釋種弟子,其中最引人側目的則是「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雖數數行惡,然亦各有所長,尤其佛陀因之隨緣制戒,對後世佛教僧團綱紀之維繫,有著無與倫比之貢獻,故不揣淺陋,意欲一一試述其行,然身居海外,手邊工具書並不十分充裕,不足之處尚祈諸大德不吝斧正!

  一、迦留陀夷其人其事
  (一)迦留陀夷的出身
  迦留陀夷,屬婆羅門種姓,本名烏陀夷(Udayin),因身形高大,而佛最初所規制尼師檀「小不足容膝」,故「牽挽坐具如牽皮法」,佛為此而將坐具做彈性的調整加大;《佛說給孤獨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中謂其「佛說此人於釋種中端嚴第一」(《大正藏》第二冊,第八五○頁下);又因膚色極黑,漆黑發亮,遂有迦留陀夷(梵 Kalodayin,意即黑烏陀夷、黑優陀夷)之綽號。
  (二)迦留陀夷等的才華武藝
  迦留陀夷等六眾(難陀、跋難陀、闡那、馬宿、滿宿)除迦留陀夷外,個個出身釋迦種,在當時官民皆視之「豪俠沙門」,個個力大無窮,武藝超群,才華橫溢,善說法要。
  1.力大武藝高超
  此六群比丘曾於泥波羅國途中,見商人購置整車羊毛,以車軸斷毀,羊毛棄置路旁,六群比丘遂將「彼五人所有衣缽令一人負,其餘四人接草為索,束為四擔,隨路持行。」又恐「奇特大擔」引起居民恐慌,「隨路而行多招譏調」故「可於荒野望直而行」,及返逝多林給孤獨園中,直須「破籬而入」,「時彼既入以諸毛擔總置寺中,悉積如山,見者稱異。」可見其力氣之大。
  2.箭術精準
  迦留陀夷箭術精準,出家以後見「精舍中庭前沙地有眾鴿鳥,在中戲食」,遂「從借弓箭試手射鳥」,只為了證明「本習射法猶故不失」;又於維耶離國見諸王子習射,以箭攔鳥,令無法遠飛,又一箭正中右眼,而引起大眾「故斷眾生命」之譏嫌,致使佛陀因之制戒。
  3.善於軍陣
  六群比丘出身望門豪族,故對軍旅陣仗亦極精專,時摩揭陀與廣嚴城兩軍對壘,廣嚴城得目連受記當勝,士氣大振,乘勝追擊,卻被摩揭陀國王未生怨迴兵奮戰,因而大敗,廣嚴城居民因而對尊者心生譏嫌,恰遇六群比丘入城乞食,六眾乃「應時機答戰勝事」。
  4.善調音律、歌舞倡伎 
  六群比丘出身豪貴,才華橫溢,經中謂其「並多奇巧所有技藝無不善知」,即使於「洗浴時以(專瓦)揩體,便出種種五樂音聲,如彼技人吹彈擊拊」。
  因而吸引大眾入園觀瞻,見竟是六個比丘於園中洗浴,其音律之深妙,可見一般。《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四亦載:六群比丘「善閑音樂,至於歌舞尤勝餘人」;教人歌舞亦所向無敵。
  5.善說法要
  迦留陀夷善說法要,亦樂說無礙,嘗為比丘尼瘦瞿曇彌說法,以說法時間過久,長時間站立體力不支,而致「迷悶眼闇倒地」;《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第四(《大正藏》第二十三冊,第五二六頁上)亦稱彼等六群比丘個個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善說法要,對自己亦深具信心,面對當時異說橫行,更是躍躍欲試,力必折服。
  (三)迦留陀夷的個性
  1.自信自傲
  迦留陀夷出身尊貴,與佛陀關係親密,一說迦留陀夷出家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迦留陀夷以其聰明才智、出身背景,經律中在在處處顯示出他的自信自傲;加上又是波斯匿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