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童子的故事
2012-4-21 23:30:14
  有一位名叫雪山童子的求道者,只要有益於人群的事情,他都肯任勞任怨,犧牲自己,實踐種種苦行。因為他的作風如此,所以他能通情達理,看透人生的裏裏外外。同時,他深知生死苦惱是怎麼回事?所以,不論地上海底有任何寶物,他都不看在眼內,簡直把它視為塵土,無動於衷。他心目中只為求道,為了這個目的,他決心不惜放棄財產、妻兒、住宅、僕傭和一切身外物,甚至也不在乎拋棄肉身。他拋棄世上的一切,並非希望到得天上的世界,而只希望專心修道、證悟,體會生命的真正樂趣。
  
  不料,帝釋天對雪山童子的求法態度,與決心的程度,深表懷疑。帝釋天心想:
  
  「只要佛陀在世間,蕓蕓與生就能解除一切苦惱,就能獲得無限的幸福嗎?事實上,求道者固然大有人在,但可以說絕無成佛的人。雖然,肯發善心的人,比比皆是,但通常稍微週到麻煩,善心也立刻消失,而恢復原態了。正像水中的月亮,隨著水面波動而動搖,也如同難於成為名畫,而易於毀損的情況一樣,善心又何嘗不是?發心很難,退失容易。世人也常意志堅決,想要發善心,一旦面臨生死的苦境時,善心也就消失殆盡,這是很常見的例子。現在,雖說雪山童子發心苦行,暫時沒有苦惱,力求清淨,但是,這還不能令人相信。我何妨試試他的決心,就可知他能不能得悟了。因為車子有雙輪,才能運用自如;鳥類有了翅膀,才能在天空飛翔。行者又何嘗不是呢?持戒是何等嚴謹,如果行者沒有真正的智慧,也雖得有結果。福德與智慧,就如同車輛的兩個輪子。再舉一個譬喻來說,一條雌魚的胎內雖然懷有無數的魚卵,但能真正發育成長的,都微乎其微。同樣地,肯發善心的人士,比比皆是,卻極少人能貫徹始終。據說純金要歷經三項考驗,才能判斷真偽,即燒、打、磨。現在,何妨也用這三種大法來考驗雪山童子。」
  
  帝釋天化身為一個人見人怕的殺人羅剎,從天上降落到雪山。他走到以苦行求道的雪山童子身邊站住,雪山童子心無恐懼,辯才無礙,且能沈著地應付來著。
  
  「諸行無常,就是生滅之法。」
  
  恐怖的惡鬼高聲叫喊佛在過去世說的偈文。苦行者乍聽這半句詩偈,不禁喜不自勝。就像旅客在深山裏失去同伴,驚慌之下。找回了同伴;也像在黑暗中迷路時,再度遠到同伴;或像溺海中人,無意間遇到船隻;或像口渴的人,找到了泉水。總之,苦行者內心非常高興。的確,一切無常,所有生物皆有生滅。這正是自己所要追求的真理,他心想:「這不是天上的聲音嗎?」他立刻起立問道:「剛才那半句詩偈是誰說的呀?」
  
  他雖然左顧右盼,但除了那個恐怖的羅剎之外,不見任何人影。苦行者暗自尋思:到底誰為我打開解脫三界苦惱之門呢?我實在感激不盡。芸芸眾生在生死界上流轉,不料有一位觸醒的人,說出如此詩偈。芸芸眾生之中,有誰能教導我們無上奧妙的佛道呢?誰是生死苦海中的舵手呢?那位名醫能醫治世人迷妄的疾病呢?誰能說出半句詩偈,將覺悟之光投射到自己內心,而讓我心中的蓮花盛開呢?舉目四顧,除了羅剎,卻不見其他人影。
  
  然而羅剎不會說出如此令人感激的話。但若退一步想,也許這正是羅剎說出來的話。羅剎過去遇見諸佛,或曾聽過半句詩偈吧?
  
  若行者一想到此,決心要向恐怖的羅剎問個明白。
  
  「大士呵!你曾在那裏得到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句詩偈呢?這半句偈文的意思是,前世、現世和來世是一貫,才是諸佛世尊的正確道理。世上所有眾生,常常被束縛在心識裏,終身在邪惡中渡過,根本不肯聽過去諸佛所說的佛道。大士呵!你曾在那裏聽到這樣寶貴的半偈呢?」
  
  「婆羅門呵!你問我這些事,有什麼用呢?我好幾天都沒東西吃,正處在斷食狀態裹。每天不分晝夜到處覓食,至今仍一無所獲。現在正是飢渴交加,在心煩意亂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