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類編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2010-7-15 23:10:53


一、通問 
問: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大事是何等事?(余萍)
答:大事者,生死也。請細思想,人間之事,尚有大於此者乎?惟此事獨佛能了之,所以應世,來為眾生解決此事也。
問:人生究竟為什麼活著?佛教如何說法?(施無畏)
答:此名人生觀,各個觀點不同,佛法謂是善惡業力牽引。一度來受果報。悟者借此尋求解脫,迷者再造新殃,再受後報。
問:世上宇宙真理是否有一個?誰(哪一個宗教)是唯一真理?(黃聖吼)
答:此問題頗籠統,宇宙之大,事物之多,要從何處說起。茲可說,各事物各有真理,若歸納之,有一個總真理,所謂「萬法歸一」。此「萬法歸一」,名「一真法界」,而不與萬物俱,萬物生滅無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動,所以名為真也。何種宗教悟得此理,且有把握辦得到,便是真理宗教。
問:佛與聖人有何區別?(李中心)
答:聖人種種不一,有世間及出世間兩大類,此兩類又分若干種,世間聖人,僅以我國而論,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間聖人,十地菩薩降而至緣覺聲聞等皆是也。佛則與此兩類皆不同,即上兩類聖,所知所能者,佛皆知能,佛所知所能者,上兩類聖,有所不知不能。
問:佛教救世有出世的獨立人權,為何摻雜世間的善惡是此非彼?(陳問耘)
答: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說煩惱,何顯菩提。
問:佛前供養之香、花、茶、餅、果,各項有何意義?(莊慶賢)
答:此有事理之別。事者,依俗禮常用之品供養表示誠敬而已;理者,因諸供養中,以法為最,故取物以代法也。香表精進,燭表智慧,花表忍辱,茶水錶布施,餅果表禪定。尚有塗香一種,顯教多不用之,乃係持戒之意,合此為六波羅密也。
問:有人說佛教不燒金紙銀紙,但用果、香、花、燭、茶、供養佛菩薩什麼意思?(王計)
答:金銀紙箔,皆是給鬼之物,佛故無用。供佛亦不過表我誠敬,佛豈真享,惟佛陀慈悲戒殺,制限素食,故供獻亦只用果茶等類。
問:有人問,佛家供佛用,果、香、花、燭、茶,什麼意義,請老師明白開示。(阿桃)
答:供具本有多種,總以不殺物命為原則,然細論之,所供之品,亦有取義,即以所舉者而言,果為食物表顯禪定,香表精進,花表忍辱,燭表智慧,茶者水也,表顯布施。
問:每尊佛像胸前,皆雕上一個卍字型大小,不知它的來源為何?(謝智遠)
答:佛身有三十二種瑞相,不同常人,此字即瑞相之一也。
問:中國第一代出家是什麼法師?(釋心川)
答:佛教入華之始,周秦漢魏,尚無定論,何能言漢土出家之第一人。假承認始自漢明帝,據漢法本內傳,略云「時司空劉峻德及道士呂惠通等,共千人,請求出家,帝皆許之」;便可謂劉等為始。又據梁高僧傳及費長房三寶記,云曹魏高貴鄉公甘露年間,穎川人朱士行為漢土出家之始。代遠年湮,古事難得確證者,非止此也,在未發現他說時,暫存其兩說,聊作參考資料可耳,亦不必定泥之。
問:要具備哪幾個條件,才為僧寶?(陳心願)
答:為獻身救度眾生,先捨離眷屬田產,入寺求比丘剃度,此謂出家。(從俗言)再經受沙彌以至比丘具足等戒,方稱僧寶。佛家律制如是,凡少明戒律者,無不知之。
問:在家居士為何不能收皈依弟子?(陳心願)
答:僧者眾也,乃指一切比丘之集團,皈依僧,實皈依其集團。在家人不過近事男女耳,並非比丘,無資入此僧團,何能僭分,妄受皈依。
問:信佛之人,未知可以深信命卜相士所判斷之命運否?(善因)
答:命由心造,相命之士豈能支配我心?沙彌救蟻延命之事,是其前鑒也。
問:做善事,種善因,將來可得善果,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念經念咒為什麼會種福,則頗令人費解?(黃冠中)
答:既信種善因得福果,當知種惡因得苦果。請細體察眾生日日所作:身多殺盜淫,口多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真正善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