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釋疑新論(四)
——答解「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疑——
一、賡續前論
余在三十七年秋季,發心詮述〈淨土釋疑新論〉,送交《中國佛教》月刊登載,請益各方大德,業已陸續發表(一)(二)(三)等論。不料業障深重,本年春節前後,忽患腎臟發炎,醫囑切勿勞累,因此停筆靜養,一心念佛,對於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等意義略有悟入,茲為答解各方同道蓮友的疑問,特撰此論。就正有道,並賡續前論,庶免虎頭蛇尾之嫌。
二、久諱的公案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兩句話,本是祖師們開示學人的名論,原恐初學高推聖境,不敢當下承當,向外馳求,愈趨愈遠,特為親切言之,以見淨土彌陀,人人有分,當會歸唯心自性。乃後人又因此誤解,以為但淨其心,極樂不離方寸,何必遠求西方呢?但了自性,彌陀原非別人,何須別念他佛呢?甚至妄認說土說佛,純是莊生寓言,絕非真實。嗟呼!祖師開示,本是無上醒醐,而後人誤解,竟然變成害人慧命的毒藥,則毫釐之差,千里之謬,天地懸隔,可不畏哉!
三、解答的前方便
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一代時教大別為經律論三藏十二部聖言,乍觀之,真覺得浩如大海,莫測深廣,而究其實際歸納之,則不出乎理事、心性、真俗、因果、權實、頓漸等項之外。所以學佛者,若不把前列等項,分晰清楚,加以融會貫通,則非隨語生滯,自相矛盾,即必囫圇吞棗,不知其味,因此在正式答解問題之前,先作一方便,將理事、性相、真俗、因果、權實、頓漸等界說,略作分晰融通其意義,則答覆本問題時,自可迎刃而解了。
問:何謂理事?
答:理者理性也,事者事相也。淨土法門,約事言,則實有至極莊嚴之境象;約理言,則是我心具,是我心造。然理與事固不能分張,不過約所重之義分事分理耳。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則此理方能顯,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悟理而不廢事,方為真修,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誤解。若事理二法融通之,則必如蕅益大師所謂「信自性中實有西方現成佛道之彌陀如來,唯心中實有清淨莊嚴之極樂世界,深心弘願,決志求生。」蓋彌陀淨土,總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既是我心本具,固當常念,既能常念,必可感應道交,則事理圓融,生佛一如。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麼?
問:何謂心性?
答:佛法所謂心,大別為二種:一曰真心,二曰妄心。性者,體也。何謂真心呢?即十法界凡聖生佛,即心本具之智體也,此性體靈明洞澈,湛寂常恆,不生不滅,無始無終。豎窮三際,而三際由之坐斷;橫遍十方,而十方以之消融。謂之為空,則萬德圓彰;謂之為有,則一塵不立。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楞嚴經》所謂「妙性圓明,離諸名相」者也。若言妄心,則分類很多,即肉團心、緣慮心、集起心,以及過去六塵落謝之一切緣影心等,悉皆名為妄心。是知真心可名唯心自性,若妄心則無土可生,無佛可見,又何唯心自性可說。淨業中人,向妄心求者,以山河大地十方剎海為外境;向真心求者,即十方剎海山河大地為內心。知即內心,任意於中求無不得;若為外境,打成兩橛,雖求不得。是故學佛最要條件,「知真本有,達妄本空」,方不致認賊作子,引狼入室耳。
問:何謂真諦、俗諦?
答:佛法大體,不外真俗二諦。約理性說,則名為諦,諦即理也;約修持說,則名為觀,觀即修也。真諦者一法不立也,俗諦者萬法圓備也。宗門下唯主參究,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求生淨土?此真諦之一泯一切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