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起信論卷上
菩薩戒弟子彭際清述
序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眾生本具之化儀也。原夫真如界內。解脫門中。本無一法而遍入微塵。普應群機而畢竟空寂。特以眾生不了心原。妄纏苦聚。幻生幻滅。倏墜倏升。將欲拔輪迴之本。斷愛慾之因。不開念佛之門。孰識歸家之路。以是法王垂愍。願網宏張。攝諸佛所護之經。嚴眾生本淨之土。無邊覺海。全收塵剎波瀾。不盡慈雲。永沛大千雨露。遂使洪名舉處。頓竭罪原。一念圓時。疾登寶地。自他不隔。越十萬億剎而非遙。凡聖無差。即三十二相而同具。所貴是心作佛。即佛明心。會萬善以同歸。執一心而不亂。妙蓮華內。期母子之終逢。白毫相中。何苦樂之有間。從此握文殊之智印。滿普賢之願王。不動纖毫而獲諸三昧。匪移跬步而遍往十方。遂得記授菩提。位階不退。如斯方便。莫殫深恩。凡具靈知。普應信受。其或執有排空。滯情迷性。戀百年之幻質。昧萬古之徽猷。轉蛣蜣之丸。漫期翀舉。耀蜉蝣之羽。曾不終朝。流離窮子。認絕域為家鄉。顛倒浮生。銷真覺於夢夜。縱使耳提面命。誰睹指知歸。亦有破相窮空。執藥成病。拒慈尊於心外。棄樂土以如遺。惟知味靜耽閒。不顧埋真背覺。如睹隙中過影。罔窮杲日之光明。但看勺水興波。不信歸墟之浩蕩。此則城東老母。障面徒勞。演若達多。失頭自怖者矣。嗚呼。人身難得。至道難聞。一息不來。已成隔世。三塗再出。知復何年。火宅炎炎。尚戀嬉遊之具。恒沙莽莽。難窮往返之身。祗因不了一心。遂至長淪浩劫。果欲橫超三界。何如直往西方。佛說淨土諸經。約有四五。語其該備。莫此為先。惜乎諸師疏解。未及闡揚。王氏校刪。半多訛舛。不揣闇汶。略舉綱宗。旁引契經。會歸一實。一明教體。二明教相。三明歸趣。四別釋經文。五迴向極樂。總名起信論者。破空有之邪執。明圓頓之正宗。廓諸師未被之機。救龍舒妄刪之失。庶幾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廣引群生。同歸極樂云爾。
一明教體
欲明教體。當觀法性。夫法性者。不生不滅不斷不常。心亦強名。土於何寄。然非心非土。而即土即心。取舍俱捐。見聞絕待。豈可橫生計較。妄說是非。略標四義。以究法原。一。自他不二義。二。性相不二義。三。因果不二義。四。生佛不二義。
一。自他不二義者。諸佛法身。遍周沙界。全自全他。不相違礙。約化儀中。現有主伴。如毗盧遮那為主。則十方諸佛為伴。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佛剎。無不是毗盧遮那法界。如無量壽為主。則十方諸佛為伴。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佛剎。無不是無量壽法界。故此經言無量壽佛。光照東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法性實爾。無有分齊。如首楞嚴經言。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是故當知無量壽佛。普現十方一切眾生之前。不可以有思惟心而生分別。或言華嚴為實。極樂為權。此非了義。實相士中。非自他故。問。然則何故舍毗盧而念無量。答。釋迦付囑故。無量本願故。十念往生故。疾登不退故。
二性相不二義者。大乘起信論云。從本以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故如華嚴經中。器界塵毛形無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具足十方法界諸莊嚴具。此經亦言。一一華中。一一光中。風聲水聲諸音樂聲。若見若聞。無一物而非佛身。無一音而非佛法。何以故。有情無情。非一非異。真如界中。無彼此故。問。法性既爾。娑婆界中諸佛何不現身說法。答。常現身。無不現身時。常說法。無不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