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明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韜光圓瑛講
弟子芬陀利子明暘日新錄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今講此解。略分為六 一二種題目 二譯經法師 三解經大師 四著解序文 五解經玄義 六正釋經解 今先講二種題目
(講)前佛說阿彌陀經六字。是經題。後要解二字。是疏題。
甲一經題分二 乙一別題 二通題
(講)經題六字中。復有通別之分。前五字是別題。別者辨別。與諸經之題不同故。後一字是通題。通者通同。凡是經藏。智名經故。
今初別題
(講)別題。按古德七種立題中。乃是單人立題。諸經別名無量。不出七種。以人法喻三字。有單的三種。即單人。單法。單喻。複的三種。即人法。人喻。法喻。具足一種。人法喻三字。智具足故。
單人立題。如本經佛說阿彌陀經。能說之佛。所說之佛。皆是大覺悟之人。是娑婆極樂。兩土教主。已證究竟極果之人也。題中無法喻。○單法立題。如大涅槃經。涅槃是不生滅之法。題中無有人喻。○單喻立題。如大寶積經。譬如大寶積聚。題中無有人法。○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題中無譬喻。○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是人。師子吼是喻。題中無法。○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題中無人。○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最上一乘之法。佛是一切智人。華嚴喻以萬行因華。莊嚴果德。具足人法喻三字。諸經雖多。總不出此七種立題。
再將經題六字分講。先講佛字。梵語本有佛陀二字。譯為覺者。即大覺悟之者。中國人有好略之習慣。單稱佛之一字。我等信佛念佛學佛之人。第一要明白佛字意義。此字意義無窮。說不能盡。今且略請。佛者覺也。覺有本覺。始覺。究竟覺。佛即究竟大覺之人。又覺有自覺。覺他。覺滿。佛即覺行圓滿之人。又有法報應三身佛等。信佛念佛學佛之人。所應深知而解悟也。
何謂本覺。即吾人本有之覺性。此性本來自有。不假修成。覺即是佛。乃人人本具之佛性。今在凡夫迷位之中。稱為本覺。迷此本覺。而為不覺之眾生。雖然不覺。而本覺之性未嘗失。如醉漢衣裏明珠。貧人宅中寶藏。諸大乘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又云眾生本成佛道。又云一切眾生。本元真如。與十方佛。無二無別。金剛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皆謂此也。是本有覺性。故名本覺。
何謂始覺。因眾生本具佛性。迷而不覺。忽逢善知識開導。或看經書。方始覺悟。本具天真佛性。此性有稱本來面目。或呼無位真人。一向迷之。今始覺悟。故名始覺。
何謂究竟覺。前本覺屬理。始覺屬智。一切眾生。由本覺內熏之因。遇善知識開導。及看經書。外熏之緣。因緣具足。依理起智。方始覺悟。既覺悟已。則以智照理。時時迴光返照。照破一切妄惑。惑盡智圓。復還本有心源。究竟清淨。朗然大覺。是名成佛。堪稱究竟大覺之人。
何謂自覺。即前所云。本覺內熏為因。善知識與經教。外熏為緣。發起始覺之智。了知吾人本具佛性。生滅身中。自有不生滅性。稱性起修。必得無上菩提涅槃。成佛有分。此為自覺。
何謂覺他。即以自覺之理。輾轉教化他人。令他人亦得覺悟。亦能發心修行。不同二乘。無利他行願。自覺之後。不肯覺他也。
何謂覺滿。即自覺覺他。二種功行圓滿。自覺圓滿。斷五住煩惱。得四智菩提。則慧足。覺他圓滿。經三祇練行。住百劫修因。則福足。福慧滿足。為兩足尊。是名成佛。堪稱覺行圓滿之人。
又有法報應三身佛。身者。積聚之義。凡夫則積聚業報以成身。佛則不然。業盡識空故。
法身佛。是理積聚。積聚真如理法以為身。真如圓淨。遍一切處。法身亦然。故曰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梵語毘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
報身佛。是智慧積聚。積聚一切種智以為身。真智圓滿。妄惑乾淨。故曰圓滿報身。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