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正解深信
既明受戒有了許多功德,失戒有種種罪苦,那麼當然是要受戒的。但受戒不是一種隨便之事,是不可苟且從事。有些人不懂受戒的道理,為著感情用事而隨喜附和,或被師友的勸誘,不好推辭,勉強去應受的,這種簡直與沒受戒一樣。這是怎麼說?因為他根本不知何者是戒,受戒是什麼?唯一味附和盲從而已。從旁觀察可以預為料想到他的心理,他以為趁機參加授戒會,或求得某和尚,某法師的允許,在三寶前叩了幾十個頭,跪痛了幾個鐘頭的腿子,聽了戒師對本宣讀一篇授戒的便文——「汝等能依教奉行否?」「汝等能持否?......」,自己隨口附和,答了幾句「能依教奉行」,「能持」,「能持」,乃至燃幾個香疤,就算為已經受了戒。這就是他們所謂的受戒,哦!這就是受戒嗎?那只好說是受個空戒(形式戒),沒有受著真實戒。恐怕他們連三皈五戒的名詞還弄不清楚,怎能說得上受了戒呢?到底受了什麼戒?所以我上面說與沒受一樣。但他們經過這一套能持否?能持的授戒儀式後,卻居然認為是一個正式的佛弟子——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戒弟子。也有以為求得菩薩戒的頭銜,是很了不起的,在佛教中可以增高身格,博人讚歎和尊重,甚至到處誇示,自我介紹:我是某年某月在某處戒會求得菩薩戒的,已經做了菩薩戒弟子好幾年了......但這都是沒正確了解到受戒的真實意義。其他用意的當然還有,可不必說。以上所謂受戒者都是歪曲不正當的。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可不慎哉?
我要你們受個真戒,不要受個空戒,要你們對於所受的戒法,各人統統都要帶回去,不可留在這裏,給我們戒師再拿回去,未免太麻煩了。所以我在未正式授戒前,先對你們說明受戒的真義,是要你們個個能夠正確了解何者是受戒,方能真實得到戒法,不致受個空戒,這才不辜負你們的苦心,才能達到受戒目的。然而要怎樣來正確了解它,何者才是真實受戒?在未正說前,先請你們各人自己檢討一下,有沒有上面所說的三種事實而來求戒者,如有者當大發警省,立刻痛改前非,追求正義,發起真心,來求受真戒。須知今日發心是因,將來成就是果,萬不可馬虎從事。能夠如是去非就正,還是可以得到受戒的殊勝功德。你們既能發心來此求戒,總算有善根,如動機有了差錯,求不到真戒,那就太可惜了。
現在要來說明受戒的真義,請大家一心諦聽!為了淨化身心,上求下化,此為求受菩薩戒的正義。從戒師正式乞得戒法,能一一了解其內容,一一如法受持,這才算正確受了戒的。現在已經正確了解受戒真義,其次當具深信,謂對於上面所說受戒功德,和失戒罪苦的事實,當深信無疑,疑則不要發心求戒,縱然發心亦不能堅固,於是非但不能得到上品戒法,且於受戒後亦不能精嚴受持。故其次當發深信之心。要而言之,當發三種堅固深信心。信堅固則能斷疑網;信深自能勇猛勤修所受之戒。何謂三種?一:決定深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因被煩惱所蔽,不能證得,我今求受淨戒,勤修勝行,誓斷一切煩惱,取得無上菩提,證同佛果大覺。二:決定深信,戒是菩提涅槃修證之本因,依之而修決定成佛。三:決定深信,一切諸佛之法、報、化身,清淨光明,無邊相好莊嚴,皆依持戒而得成就。能發此三種心,徹底深信持戒,則修證不虛,若無戒則輪迴不盡。則求戒之心切,自能至誠懇切來接受清淨大戒。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