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反而受持諸佛清淨禁戒,名懺悔身根罪法。
(6)懺悔意根罪法
人的心意,貪戀法塵,法塵範圍甚廣,包括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或善或惡諸法。在時間言: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在空間言:通於十方十法界,聖凡、因果、依正二報,無一不是意根思量的對象。人因意根思想,執著我及我所有,而引生意識,扳緣法塵,妄起分別,愛惡取捨之心,繼而策動身口語言行動,作善惡業,成為招致生死的根本,故普賢菩薩說:「汝等今應當身心懺悔,身者殺盜淫,心者念諸不善……。」又教人讀誦大乘經典「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以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滅靜,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亦即是懺悔意根罪法。
我們果能隨順普賢菩薩教導,實行懺悔六根罪法,從身至心,由有相懺悔,進而無相懺悔,一定身心清淨,感應十方諸佛現身,說無生法,得入菩薩正法,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懺悔的功德
懺悔能令人停止作惡,改往修來;懺悔能令人消除業障,增長善根;懺悔能令人自覺自勵,自利兼他,速證佛道。如「阿闍世王,從文殊菩薩懺悔,得柔順忍,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時,復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見普超三昧經)。
阿闍世,譯名未生怨。母后懷胎,即反常態,怨嫌頻婆娑羅王;出生後,相師言:此子長大,必殺父母,因名未生怨,母愛之名善見,立為善見太子。因受惡友提婆達多影響,幽禁父王,奪取王位,後遍體生瘡,群醫束手無策。時名醫耆婆勸往見佛,求乞懺悔,後成為佛教大力護法。佛滅度後,五百比丘結集佛經時,阿闍世王擔任護法之職,因懺悔功德,滅無間地獄罪,並得授記作佛。
又波斯匿王女,名波闍羅公主,面貌醜陋,肌膚粗澀,膚如蛇皮,頭髮粗強猶如馬尾,自少被父王幽禁宮中,不准外出;長大後,王覓一破落戶青年,招為附馬,建造宮殿七重,重重深鎖,不令人見,一切享用,由國王供給。當時豪族,每月共宴,皆攜眷赴會,唯獨駙馬一人獨往,眾人生疑。有一次,灌醉駙馬,盜取門匙,啟門而入,偷窺公主,見美麗端莊,相貌非凡,急退。
原來,這次駙馬外出,公主感懷身世,雖貴為公主,但相貌醜陋,幼被父王監禁,今嫁人又被夫重重深鎖,不覺悲從中來,遙向佛懺悔,求消業障,解除醜陋及監禁之苦,感佛來應,惡業盡消,證得初果,改變形像,美如天仙,駙馬歸,竟誤以為是別家婦女。後求見父王,同往見佛,王問:「此女何福,得生帝王家?又作何罪,受醜陋形?」
佛言:此皆業力使然。過去久遠時,有一大富長者,財富無量,供養一辟支佛,身體粗惡,形像醜陋。長者之女,每見惡心,輕慢訶罵辟支佛,面貌醜陋,皮膚粗糙。直至辟支佛將入涅槃,受供養畢,踴身空中,作種種神變,時長者女,始知是聖人,立即懺悔自責。辟支佛雖聽其懺悔,但因口業,故遭此惡報;以其曾供養辟支佛,故世世生在富貴之家,又得見佛。今因誠心懺悔功德,滅罪生福,還復端正。
可知懺悔功德,微妙難思。可以說,懺悔是滅重罪、銷惡業的利器;是解脫生死,離苦得樂的南針;是通往佛果菩提,進入寶所的橋樑。我們欲想消除業障,災禍不侵,幸福如意,非誠心懺悔不可。心地觀經說:「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往生天路,懺悔能得四禪樂;懺悔能雨摩尼珠,懺悔能入常樂宮,懺悔能出三界獄,能開菩提華,能見佛大圓鏡,能至於寶所。」
金光明最勝王經亦說:「若人犯罪,應當懺悔業障;若人想生人間富豪尊貴之家,享受如意,應當懺悔業障;若人想生六欲天中,享受諸天妙樂,應當懺悔業障;若人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