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的七種法門
  
  觀音法門涵蓋兩則心要-自利與利他。往內,圓修智慧、淨覺解脫,即自利;向外,普門示現,悲濟救拔,即利他。
  
  之於一般初機,又該如何入門?如何起修?如何契入呢?
  
  法門一共有七種:第一、《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第二、《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第三、《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名法門。第四、〈六字大明咒〉,也就是誦「唵嘛呢叭[口*彌]吽」的修持法門。第五、〈白衣大士神咒〉。第六、《延命十句觀音經》。第七、《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
  
  倘若再加上〈準提咒〉,即是八種法門。準提菩薩,也即是觀世音菩薩。由於它是另一體系的修持系統,此處將不併入討論。
  
  七種法門中,《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和《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是直契佛智,究竟、解脫、自在的法門;也是兩個更深細、微密的法門。
  
  《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已於上章作過概略論述。由於本書將採取「由淺入深」的介紹法,我們將把《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保留至最後,而從〈普門品〉的「持名法」開始。
  
  一、〈普門品〉
  
  〈普門品〉的「持名法門」,顧名思義,即是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一心皈命,心心念念,相續不絕。無論何時何地,總與聖號常相左右,常誦、常念,恆相不離。
  
  二、〈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亦然。常誦「唵嘛呢叭[口*彌]吽」六字。此六字表徵了觀世音菩薩利益六道的智慧慈悲,是蒙藏喇嘛的化區,一般信眾恆持、恆誦的神咒。
  
  三、〈白衣大士神咒〉
  
  〈白衣大士神咒〉與《延命十句觀音經》源起相近,皆源於一個人於生命「當死」、「必死」的隘口,於焦煎荼苦、危迫萬分之際,夜夢僧侶、異人或神靈,告之予經文、句偈,囑咐持誦千遍、萬遍,即可消災解厄、逢凶化吉。由於生死交關,那人醒後,也便立即謄寫下經文,依著指示,一遍遍念著;念至最後,果然災厄消解。為感大士恩德,又依此謄抄下來,流布世間。咒語便這樣,因靈感靈驗,而廣為流傳,普遍持誦了。
  
  〈白衣大士神咒〉,於夢中所示顯的,即是白衣大士像,依此命名、流傳,它的咒語是: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三稱三拜)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怛垤哆,唵,伽囉伐哆,伽囉伐哆,伽訶伐哆,囉伽伐哆,囉伽伐哆,娑婆訶。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
  
  寺院、佛堂,以及善書結緣的處所,目前皆有〈白衣大士神咒〉。於一張張的紙上,印著白衣大士像,底下有一個個圓圈圈。意思是,每念完一定的遍數後,圈點一點。通常,須在家裡設一座佛壇,供一尊佛像,於佛前誦念。
  
  首先,先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之後,一邊念一邊拜。三念三拜之後,採起跪姿,向著觀世音菩薩聖像跪念;自然也可以坐著持誦,或立著持誦。每誦二十遍即點一個圈圈,六百個圈圈點滿,即是一萬二千遍,也即是一個願。一願念完了之後,如果沒有感應,則再兩個願-再加一萬二千遍,兩願感應仍未顯現,則再增三個願、四個願、五個願……一直持續念下去,最終,感應一定會呈顯。業障重的,約略一個願,大概難以感應。業障輕的,一個願即容易感應了,有時甚且毋須念滿一個願,感應即生。所謂「業障重」指的是過去累世所積澱的惡業重罪,如山一般,障礙著修持。因此,要不斷、不斷地念,不斷、不斷地淨化。因而,也有人如是發心,數十個願,數百個願,數千個願……恆持不輟地念下去。其一,則漸漸滋長一己修行的信心、信念;另一則於清淨心中感應漸次呈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