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觀音菩薩修證的法門
觀音菩薩修證的法門,是從耳根聞性下手,終於反妄歸真,覺悟成佛,因名耳門圓通。在未研究觀音菩薩修證耳門圓通反妄歸真之前,讓我們首先了解眾生迷真起妄的過程。關於眾生如何迷真起妄,又如何反妄歸真,在楞嚴經中有詳盡的說明,現在限於時間,僅作簡單的介紹。
眾生本具佛性,圓明遍照,無能所,絕對待,超越時空,謝絕生死,純真無妄,自由自在。奈何眾生,從無始來,一念不覺,為無明所惑,妄見能所,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亦即是無明熏真如,將白淨無垢之識心,變為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第八阿賴耶識,成為第一滅結。
再由三細長六粗。因無明障蔽真智,不能了解三細中的能見相、及所見的境界相,唯心妄現,而知見妄發,引生第七識分別的智相,屬於俱生我法執,成第二空結。
能所相對,發妄不息,分別不已,是六粗中的相續相,屬分別法執,成第三覺結。
知見轉深,對境執著,取捨不已。因境牽心,故由明暗通塞等十二種妄塵,黏湛發見、發聽、發嗅、發嘗、發覺、發知等種種心理反應;因心取境,故由見精映色,結色成根,聽精映聲,卷聲成根,乃至知精映法,攬法成根,遂有六根之形成,屬俱生我執,是六粗中的執取相,為第四根結。
六根既成,取境不已,引生六識分別,內見有我,外計我所有,是六粗中的計名字相,屬於分別我執,成第五靜結。
眾生不知我法俱空,內執實我,外執實法,六根終日攀緣六塵,起貪瞋癡之心,做殺盜婬等業,是六粗中的起業相。由業感果,遂有眾生、世界、業果等三種相續。自此,身被業繫,苦不堪言,是六粗中的業繫苦相,成第六動結。
若想反妄歸真,破五陰,解六結,滅無明, 證法身,當於六根中,選擇一根,作一門深入。如能「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 拔圓脫。」(見楞嚴經)因此十方微塵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 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未明,問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 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又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又說:「結解同所因,聖凡 無二路。」「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由於阿難未明「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更未明 「六解一亡,舒結倫次」之理,佛即於獅子座上,取天華巾,於大眾前,倫次綰成六結。巾本無結,喻眾生真心原無障礙;巾綰成結,喻眾生迷真起妄,無明不覺生 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遂成五陰六結,根局於塵,生死輪迴,不得自由。
結有次第,綰時是從一至六,解時由六至 一;喻眾生五陰煩惱,生時從細至粗,滅時由粗至細,所謂:「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若欲解結,當於結心解,即可分散。否則,偏左偏右皆不可;喻依中道了義 之教,自然可以反妄歸真,否則,偏於凡小,或邪魔外道,結終難解。由於六結雖同體,而結不同時,故解結之時,亦應次第而解。楞嚴經說:「此根初解,先得人 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觀音菩薩修證耳門圓通,亦是次第解結,層層深入,終證菩提。
(一)依教修證
楞嚴經中,觀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憶念 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思修三慧,是修習三無漏學的階梯,亦是轉凡成聖 的基石,但普通聞慧,是用耳識及意識;思修則是獨頭意識。古之觀音如來所啟示的聞慧,是用耳根的聞性。因為識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