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修持佛法的基礎與方法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惱、迷惑而超凡入聖。
何以說戒定慧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為佛陀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四個真理),用簡單的話來說是這樣的:人生的一切「苦」難,是由於自己的起惑造業(不明是非、真理、而胡作非為)自行招集而來的;如果想要滅絕這些苦難,則必須修持正「道」,方能致之。
人生有哪些苦呢?包括有:誕生的苦惱(生苦)、衰老的苦惱(老苦)、病痛的苦惱(病苦)、面臨死亡的苦惱(死苦)、以及遇到自己怨恨者的苦惱(怨憎會苦)、與所愛之人分別的苦惱(愛別離苦)、所想得到之事物卻不能到手的苦惱(求不得苦)等等。而佛陀指出這些苦惱,並不是誰降臨給我們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追求、貪戀所招集而來的惡果。
若要消除這些煩惱,以得到真正的快樂,永恒的快樂,就必須實行正道。正道一共有八種,故稱作八正道。而此八正道,則攝於戒定慧三學之內,如下列所示:
(一)正見——我們先要有正確的見解。
(二)正思惟——然後才會有正確的思想。
(三)正語——有了正確的思想,就會有正當的言語。
(四)正業——有了正當的言語,行為就能正確。
(五)正命——行為正確了,我們才會有正當的生計,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活得合情合理。
(六)正精進——然後我們依照這樣去努力。
(七)正念——自然就會有正確的心念。
(八)正定——因為有正念,所以心就會安定,不再胡思亂想,到達入無漏定,便可解脫自在。
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戒學)。正念、正定(定學)。正見、正思惟(慧學)。人如果能照著八正道去做,就可以逐漸脫離苦惱,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緣靜慮,再由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學實為學佛修道的基礎。再將此三學分述如下:
(一)戒學: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規範。佛陀將入涅?時,阿難尊者含淚請問:「導師走後,以誰為師?」佛陀的答覆就是:「以戒為師。」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眾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造作,都是由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一)身——由我們的身體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三種,即:殺生、偷盜、邪淫。
(二)口——由我們的嘴巴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四種,即: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三)意——由我們的心念造作的壞事有三樣,即:貪欲、瞋恚、邪見。所以這身、口、意就叫「三業」。綜合這三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麼就叫做「十善」了。
十善簡單說明於後:
1、不殺生:不殺害有生命的動物。
2、不偷盜:不偷竊強奪別人的財物。
3、不邪淫: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4、不兩舌:不挑撥,不搬弄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5、不惡口:不以惡毒言語罵人。
6、不妄言:不說虛假不真實的話。
7、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話。
8、不貪欲:不貪求他人的財物。
9、不瞋恚:凡事心平氣和,不惱怒,不生氣。
10、不邪見:不可昧於事理,不明是非,固執邪見,不信因果胡作非為。
十善前四條加上不飲酒就是五戒。
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所應遵守的。戒律對於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戰場的禦敵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沒有佛教徒的氣質;且不持戒而修禪定,更會落入魔境。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